拔苗助长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拔苗助长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结果禾苗全部都死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解读:
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
寓言故事中,主人公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擅自将禾苗拔高,以希望达到生长的目的,这是违背了植物生长规律的做法,所以最终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将哪些禾苗害死了。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指望种下去的是瓜,结出豆子的果实,也不可能种下豆子的种子,结出瓜的果实。同样的规律还有很多,比如春种秋收,我们想要收获就得在春天播种下种子,等到秋天的时候自然会生长出果实。相反,如果你在夏天播种,秋天就得不到相应的果实。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像寓言中的主人公那样,违背客观规律。
二,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双重因素决定的,其中内因是最根本的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要重视内因。
揠苗助长的故事中,主人公就是没有区分清楚影响禾苗生长的内因和外因。按禾苗的生长规律来说,影响禾苗生长的内因是禾苗种子的好坏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而依靠外力的拔高来帮助禾苗的生长,是禾苗生存环境的外部破坏因素,并不是禾苗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禾苗拔高之后就死了。如果希望禾苗能生长得更快更好,则需要对禾苗的生长环境做改善,比如多施肥,勤除草,及时补充水分等等。
所以,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内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抓住内因来促进我们的进步。比如在学习时,要发挥自己内在的主动性,积极学习和理解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而不能指望他人对我们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在积累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前功尽弃。
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没有让禾苗经过一天天的生长过程,禾苗没有完成量变的积累,而被主人公直接打破了这一规律,试图让禾苗达到质变——长高、成熟、结果,因此最终导致禾苗死了。
这就是没有经过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想得到质变,就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经过量变的慢慢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名言警句就是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成就,想平地一跃而起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重视量变的积累过程,才能有以后的质变飞跃。
拔苗助长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拔苗助长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
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拔苗助长故事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应该说是:“恨铁不成钢。”因为这里的‘苗’一般是拟指孩子。现实生活里有很多家长,都存在着这种心理和行为。自己年轻时因自身问题,或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等问题的制约,而没有‘成才’得志,就将一生的希望、志向,一股脑的倾注与孩子身上。
除了在校学习之外,不顾孩子的喜欢与否,更不顾孩子身体健康。甚至省吃俭用,花尽手里的钱,陪着孩子不惧风霜雪雨,参加各种培训班。到头来几乎是孩子大人身心俱疲,也没换来理想的追求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