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文化,简述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的认识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结合传统文化,简述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的认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因直谏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
苏轼的代表作品介绍: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结合传统文化,简述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的认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