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国后的历史变迁从春秋到汉朝的转折点

战国后的历史变迁从春秋到汉朝的转折点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战国后的历史变迁从春秋到汉朝的转折点这个问题,朝代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想了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读哪些书最好非文言文
  2. 朝代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3.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4.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5. 战国以后,新格局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想了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读哪些书最好非文言文

中国历史浩瀚如烟海,如果想全面了解。按照时间线看得话,一部山海经,一部史记,一部资治通鉴,一部二十四史,估计这几本书等你看完了,能大概看明白了,也得几十年吧。如果只是想单纯通读了解的话,个人建议先找兴趣点。从看与历史结合性很强的小说看起。帮你划了四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先秦历史,孙浩辉老师著的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小说写了大秦朝从商鞅变法一直到秦朝灭亡,共计150年的历史,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有着非常强的参考作用,而且还能引起你的兴趣。第二个时间点:东汉后期历史。可以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历史,从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建立,大约是50年历史,对于谋略的提高这本书小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三个时间点:隋唐时期,这个时间内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绽放璀璨光华的一段时期,可以参看隋唐演义隋第四个时间点:明清时期。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由极盛到极衰的一个转变。可以参看大明1566,万历十五年以及二月河老师写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这三套书。上面那些小说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引起你兴趣的基础上,适度的了解中国历史。当你对历史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之后,才能分阶段的对各个历史进行精研。那时候才能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样的史料典籍。希望上述回答对你有用。

朝代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王朝更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个:土地兼并和人口数量超过了当时的食物供给能力。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土地兼并。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古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完全依赖于土地,每一个王朝一开始土地分配基本还是公平的,都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越往后,土地自由流通导致的兼并问题就越严重,有钱的地主阶层及达官贵族不断蚕食普通平民的田地。最后的结果一方面导致无地农民的大量产生,一但发生天灾人祸,这些无地农民就是最大的干柴,剩下的就是等谁来点这把火了。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朝代官僚阶层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土地大量集中在这些人手中,也减少了国家的税源。一但发生对外战争或者内部农民起义,政府根本没法支撑这么大的财政支出,军队没军饷打仗就不积极,战争失败丧失大量国土,又进一步恶化了财政收入。就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王朝能不覆灭吗?

第二,人口数量太多。在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我国土地的生产总量基本是固定的,在土豆,玉米等耐旱高产作物引入中国以前,基本人口数达到6千万就是一个瓶颈,再往上粮食供给不足,饥荒就会发生。如果此时正好赶上天灾人祸,那就会导致大量的流民,继而演变成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他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比方说:朝政昏暗任用奸臣,外敌入侵,皇族内耗争权夺利等。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田氏代齐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

话说当年陈国内乱,国君的一个儿子跑到了齐国,被齐桓公重用。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之后,这个外来户逐渐发展壮大,先是和齐国内部几个大氏族,联手削弱宗室,然后又击败了这几个大氏族,彻底独掌大权,最终取而代之,成了新的齐国国君。

这个过程,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发生了无数传奇的故事。而田氏代齐的整个过程,大体上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田氏入齐。

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大国陈国,曾经围绕着国君的宝座,发生过一场严重的内斗。当时陈国的国君陈桓公病重,他的弟弟趁机干掉了陈桓公所立的太子,然后在陈桓公死后夺取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陈废公。但之后不久,陈桓公的三个儿子,又设计干掉陈废公。

陈废公被干掉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兄弟三人先后做了国君,分别是陈厉公、陈庄公以及陈宣公。至于说为什么是兄弟相传,而不是父子继承,这个原因史书上基本没什么记载。我们只知道,兄弟三人的传承,应该是比较和平的,而不是弟弟弑杀哥哥然后夺权。

这场兄弟相传,虽然比较和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兄弟三人都做过国君,那他们的后人,是不是都具有合法继承国君宝座的权力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最终,到了小弟陈宣公在位的时候,陈宣公就直接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至于他的两个哥哥的儿子,那就只能变成旁支了。

在这些失去继承权的国君后代当中,有一个叫陈完的人比较特殊。这个陈完是三兄弟当中首先做国君的那个陈厉公的儿子。如果陈厉公可以多活几年,说不定也就没有什么兄终弟及的事情,而是直接由陈完或者陈完的兄弟来继承国君之位了。但可惜的是,既然国君的宝座已经丢掉了,那陈完自然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卿大夫了。

对此,陈完倒是也没太过在意,直接认命了。所以陈完长大之后,一直努力工作,非常有才能。在整个陈国,名声都很不错。另外,陈完和陈宣公的儿子,也就是那位当时被陈宣公立为太子的堂兄弟,关系非常不错。

如果剧情正常发展下去,陈完大概会成为一代贤臣,虽然没能继承国君的位置,但还是可以好好辅佐自己的堂兄弟,做出一番事业。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后来陈宣公晚年的时候,色令智昏,竟然打算废掉太子,改立自己另外一个宠妾的儿子做太子。

但问题是,当时这位太子和陈完交好,在国内非常有实力。就算是陈宣公本人,也不是动动嘴就能轻易废黜的。再加上这个过程当中,又有奸臣从中作梗,导致陈宣公误以为太子和陈完交好,是打算造反推翻自己。所以最终,陈宣公直接下令,干掉了太子。

随着太子被杀,陈完的处境,瞬间就尴尬了起来。

当时的陈完,继续留在陈国,肯定会被自己的叔叔陈宣公直接铲除。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家人,陈完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家族,离开陈国,逃往了齐国避难。

之所以要逃往齐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齐国,正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此时的齐国,已经成了列国之中公认的霸主。只有这样的齐国,才有实力庇护陈完一家。而陈完逃到齐国之后,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霸主气度,直接收留了陈完一家。

非但如此,面对逃难的陈完,齐桓公还直接表示,要让陈完做齐国的上卿。面对齐桓公的好意,陈完直接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受,最后只是接受了工正的官职,负责管理齐国的工匠。这个官职,在齐国内部虽然不算低,但也不像上卿那么高。

不得不说,陈完的这个决定,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当时陈完是从陈国逃难到齐国,自身根基未稳。如果这个时候,陈完贸然接受任命,成为齐国内部的高层,势必要侵占其他齐国大氏族的利益,很容易引来其他家族的排斥。一旦被排斥,陈完家族想要在齐国扎根,恐怕就很困难了。

正是因为陈完的这招以退为进,陈完家族也得以顺利留在了齐国。而且,留在齐国之后,陈完还顺便给自己家族改了氏,由陈氏改为了田氏。

这里我们要稍稍解释一下,先秦时期的姓氏,和我们后来姓氏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简单来说,姓指的是人继承的始祖关系,而氏则是同一始祖的后人,后来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到了不同地方,组成了不同的氏族。

之所以会有这样复杂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母系社会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固定的婚配关系,导致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所以就用姓这个东西,来确定自己母系这一脉上面的先祖到底都是谁,避免近亲结婚之类的问题。而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姓的制度也同样延续了下来,继续作为区别先祖的标志。

但问题是,后来在发展当中,大家渐渐发现,太多人都是一个始祖。比如炎帝和黄帝,后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单纯的姓已经很难再进行区别了,所以氏就开始逐渐普及。就算是同一个始祖,生活到了不同的地方,本身的氏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陈完一家,他们的姓其实是姓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八个姓之一。妫姓一脉的后裔很多,而陈国这个分支,因为封国的名字叫做陈,所以这一支的氏就被称之为陈氏。

而到了齐国之后,既然陈完一家,已经转移到了陈国以外的地方生活,氏自然也就可以变一变了。至于说为什么会由陈氏改为田氏,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当时的口音,陈这个字和田这个字的念法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这就是一个音同字不同的说法。

总之,到了齐国之后,陈完一家变成了田完一家,并且彻底扎下根来。从这时开始,齐国的田氏一族开始出现,并且在此后的上百年时间里,逐渐成为了齐国的大氏族。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齐桓公这次好心接纳,后来竟然会让自己的后人,直接丢掉了整个齐国。

随着齐国田氏正式出现,接下来田氏代齐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壮大阶段。

从田完入齐开始,此后的122年当中,田氏历经五代家主,逐渐成了齐国的大氏族。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齐国更是换了九位国君。而到了第五代之后,因为多次联姻,田家的关系和齐国国君这一脉,已经非常近了。双方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之后,这时的田氏,自身力量已经极为强大。到了这个时候,田氏再想继续壮大下去,就势必要侵占齐国宗室占据的那块蛋糕。所以,到了田家第六代家主在位的时候,田氏代齐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做争权。

此时已经极为强大的田氏,再想继续壮大下去,就势必要和齐国宗室竞争。毕竟,齐国本身就那么大,这种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而当时的齐国宗室当中,有三个氏族可以被称之为齐国宗室,分别是吕氏、高氏以及国氏。这三个氏族的姓,都是姓姜,都是当年那位姜太公的后人。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当中,高氏和国氏逐渐成了远房偏支,而吕氏这一脉,则是继续继承国君之位。

对于此时的田氏来说,想要继续壮大,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压高氏和国氏,从这两个姜太公的后代偏支手中,争夺更多的利益。

在这场斗争当中,田氏首先拿出来的手段,叫做争取民心。当时的田氏,使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田氏的恩德,让齐国百姓对田氏的印象越来越好。比如说,对待下面的佃农,贷款给下面的佃农,有大斗贷出。回收贷款的时候,则是用小斗收回,以此来让利于民,收买民心。

这种手段,听起来似乎不怎么高明,但确实非常有效。而当时田氏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忌惮。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齐国头号政治家晏婴,也就是后世常常说起的那位晏子。尤其是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更是被直接写入了我们目前的课本,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晏子。

晏子掌权的时候,就曾注意到田氏的这些举动。当时晏子就明确表示,如果让田氏再这么搞下去,齐国迟早会被田氏收入囊中。然而当时在位的齐景公,对此却不以为意,并没有采纳晏子的建议。只是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手段,来对田氏进行限制。但这些手段,最后显然都没有任何用处。

最关键的是,田家自身也比较争气,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那位大名鼎鼎的田穰苴。这可是曾经留下了一部《司马法》,后来被抬进武庙直接被奉为武庙十哲之一的存在。而当时的田穰苴,其实只是田家内部众多的杰出者之一。

对于这样的田家,齐国宗室自然更没办法打压了。

就这样,经过齐景公这个时代的发展之后,田氏一族彻底发达了,逐渐到了齐国宗室都无法压制的地步。

而齐景公去世之后,因为他的嫡长子先一步去世,而齐景公临死之前,又立自己一个宠妾的儿子做太子,而这个宠妾的儿子又比较年幼,所以齐国一度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趁着齐国内部暂时内政不稳的机会,当时的田氏家主田乞,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手腕,挑起了齐国内乱,最终成功驱逐了国氏和高氏。

再之后,田乞又从国外接回了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重新拥立为国君。经过这场动乱之后,田氏不但成功解决了高氏和国氏,让齐国宗室最得力的两个支持氏族,自此逐渐消失。而且,新上位的齐国国君,对田氏还需要感恩戴德。

就这样,田氏一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并且开始操纵权柄,架空齐国国君。等到田乞去世,到了田家的第七代家主田常掌权的时候,田家已经可以直接发动武装政变,逼得齐简公不得不逃离齐国,最后还被田家人追上来给杀了。

堂堂齐国国君,被自己国内的氏族逼得逃走,最后还被杀了。显然,此时的田氏,在齐国内部已经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威势和声望。至于齐国国君这一脉,已经被彻底架空了。

随着齐简公被杀,田氏彻底掌握了齐国的大权。此后几十年里,田氏虽然依旧拥立吕氏的后裔做国君,但却开始在整个齐国内部,到处安插田氏的族人。齐国内部几乎所有城池的大夫,都是田家人。

到了这个时候,争权这个阶段,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所以接下来,田氏也进入了第四个阶段,那就是正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新的宗室。

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当一个权臣或者一个家族,已经可以掌控全国,甚至连国内每一个城城主,都已经是自家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改朝换代似乎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仿佛只要说句话就行。

但问题是,在先秦时代,这恐怕还真行不通。因为当时的规则,和后世有点不太一样。

经过八代人的奋斗之后,田氏虽然已经彻底掌控了整个齐国,实际上已经成了齐国新的统治者。但到了这个时候,田氏还是没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承认。

如果田氏贸然废了齐国国君,很容易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因为篡位这件事,是不被当时的规则所接受的。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也完全可以借此为理由,插手齐国内政,甚至直接率兵攻入齐国,彻底灭了田氏一族。

此时的田氏,虽然在齐国内部,可以算是一手遮天。但要想要挡住其他诸侯国的进攻,还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第四个阶段,田氏的主要任务,就是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承认,直到最后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合法的取代齐国宗室。

想要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承认,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这个过程,前后持续了整整近七十年的时间。不过,在这七十年当中,有一件事的发生,对田氏带齐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

这件事,就是三家分晋。

和齐国一样,同样作为中原大国的晋国,在春秋末期的时候,也出现了权臣占据国家的问题。齐国还只是出了田氏一家,晋国却出了好几个大氏族。而这些大氏族经过多年的混战之后,最后由韩赵魏三家胜出。因为这三家的实力差不多,整体上都无法奈何对方,所以三方干脆直接联手,共同瓜分晋国。

韩赵魏这三家,想要瓜分晋国,继而自立为诸侯,同样也会遇到田氏面对的问题,无法得到其他诸侯的承认。所以,在这之后,田氏便和韩赵魏这三家,开始频繁来往,相互支持,共同谋求诸侯的位置。

除此之外,田氏也开始向外发动战争,利用齐国的强大军力,逼迫其他小诸侯国,不得不承认田氏对齐国的控制权。

就这样,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期间韩赵魏三家又先行一步,逼迫周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给田氏带齐做了一个好榜样。就在韩赵魏三家被正式册封的两年之前,田氏已经把齐国的国君,转移到了海上一个小岛,只留了一座城作为姜家的封邑。至于剩下的齐国,则是完全由田氏控制。

即便如此,田氏仍是不肯放心,此后又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争取到更多的诸侯国认可。最终,在公元前387年,田氏通过魏国国君,向周天子表达了自己自立的想法。此时的周天子,面对强大的田氏,也无可奈何,只能做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承认了田氏继承齐国。

就这样,随着周天子的册封完成,田氏也彻底鸠占鹊巢,成为了齐国新的宗室。

纵观整个田氏代齐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田氏能够占据齐国,完全就是一个鸠占鹊巢的行为。如果当年齐桓公没有接纳陈完,或者齐景公全力打压田家,田氏最后都不可能取代齐国。

至于说田氏为什么能成功占据齐国,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除了田家几代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交替的时代,传统的井田制彻底瓦解,社会进行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谁能取得更多的人支持,谁就能占据更多的生产力,谁就能成为新的诸侯。至于传统的礼乐制度,在这个时代,早已经彻底失效了。

而田氏一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争夺了更多的民心,以及诸侯们的支持。最后能成功占据整个齐国,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解放军中一度有大小陈毅之说,后来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一位是开国少将。

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及1000余名将军,他们被统称为开国将帅。

在这一千多名的人中,有没有姓名相同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对,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大、小陈毅;他们一位是开国元帅,另一位是开国少将。

陈毅元帅,赫赫有名,和朱老总一起上井冈和毛主席会师,成为红四军四巨头之一;抗战时期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有″元帅诗人"、"元帅外交家"之称,相必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这里就不过多解释,这是大陈毅。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另一位小陈毅将军,其本名叫佘万能,笔名陈毅,后改名陈沂,因为两人都是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在解放军当中一度有"大"陈毅"、小"陈毅之称。

小陈毅原名佘万能,1912年1月22日,出生于贵州遵义,为了表示革命的毅力和决心,随改名为陈毅。(在1946年后改名为陈沂)。

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小陈毅作为进步的文学青年列席了成立大会,当时他的笔名就叫″陈毅";1931年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参加了北平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成立北方文化同盟;1933年小陈毅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处五年徒刑;1935年出狱后担任《救国日报》编辑,发表的作品引起了矛盾、夏衍等人的注意;1937年陈毅去了南京,经李克农安排后进入太行山冀南工作。

1939年春,刚一到冀南,任《冀南日报》总编辑,1941年任鲁西日报社社长。1942年,小陈毅到山东分局任宣传部代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并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主管文艺工作。

1946年,小陈毅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后将名字陈毅改为陈沂,后经陈毅老总同意,跟罗荣桓老上级去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由于他带去了大量的政工宣传干部,之后由林彪提议东北局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野战政治部撤销后,陈沂到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谭政要他去当组织部长,陈沂正犹豫时,后黄克诚邀他要去了西满,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并办起了西满日报。

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建国后陈毅担任总政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鼓励创作,发展文艺筹建总政文工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三度作为副总团长去朝鲜慰问。因为陈沂将军一直主管宣传文化和报社工作,所以又称"文化将军"。

1955年,陈沂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陈将军与陈元帅擦肩,革命途径截然不同,说起陈沂将军改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陈将军早年上过三所大学,颇有文采曾加入左联外围组织,参军后陈毅将军听说陈老总的名字跟自己相同,很过意不去,革命年代二人并没有机会碰面,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方才如见一面,说来也颇具传奇色彩,见面的地点正好是山东临沂城。

陈老总听说陈将军改了名字,有些不高兴的说:“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中国有大陈毅、小陈毅是可以的嘛,但是小陈毅还是非要执意改名,正好在山东临沂,于是他改名为陈沂。

不久,陈老总新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泝将军被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主抓华东地区的宣传公作,正好在陈毅麾下任职,大小陈毅难得的聚在了一起。然而,陈沂将军原来的老上司黄克诚开辟东北即将动身,将军想再次赶赴最前线为革命出工献力,加上与老部队老首长更为熟悉,就主动向陈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陈毅元帅了解后,出于对革命大局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忍痛割爱放走陈沂将军,这才有了陈沂将军在西满、东北、抗美援朝的文化宣传历程。

结语:大小陈毅一度在我军中传为佳话,其实在1955年~1964年授衔时,我军出现了好几对名字相同的将军。比如如下几对:

方国南~1913年。少将(后改名方国安)。

小方国南~1915年。少将。

大李元,1894年生。开国少将。

小李元,1917年生。64年晋升少将。

大李道之,1911年生,开国少将。

小李道之,1916年生,64年晋升少将。

小罗斌,1915年生,开国少将。

大罗斌,1914年生,62年晋升少将。

战国以后,新格局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战国以后,秦灭六国,开创中华皇朝。设科举,用六部,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分郡县集中皇权,使中华民族进入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关于本次战国后的历史变迁从春秋到汉朝的转折点和朝代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