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拼写的作用有哪些(拼音拼写的意义和用途)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今天给各位分享拼音拼写的作用有哪些(拼音拼写的意义和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o读音改了之后有什么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基本相同,谁决定使用这种“汉语拼音方案”
- 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都是跟谁学的,为什么汉语拼音需要借鉴外语
- o读音改了之后有什么意义
-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基本相同,谁决定使用这种“汉语拼音方案”
感谢伟大的毛主席,他改变中国的命运,也改变汉语拼音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毛主席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要创造汉语拼音。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中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有6套自创《汉语拼音方案》。远见卓识的毛主席一挥手,决定中国不自创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拉丁字母中国人可以用,先进的拉丁字母中国人用。就像汽车和火车是外国发明的,汽车和火车中国人也在用啊。
目前拉丁字母(罗马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体系,英文字母也源于拉丁字母,也就是说英文字母是参照拉丁字母制订的。
这就是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和英语26字母一样的原因。
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对国民教育很了解。加之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远见卓识,可称伟大国民教育家,在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上有拍板的实力。但谦虚的毛主席还是要听多方意见和和专家的方案。
毛主席亲自到苏联去看斯大林,一次毛主席问斯大林,我们中国要搞文字改革,你看应该怎么搞?斯大林回答,你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你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拼音字母。
毛主席从苏联回来后说,我们中国要研究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其实民族形式就是根据汉字来创造汉语拼音。
专家们研究三年多,研究出多个自创汉语拼音方案。汇总讨论后,觉得都不够好!吴玉章领导创造“汉语拼音方案“,听取很多专家意见。他跟毛主席说,汉语拼音能不能考虑用拉丁字母?
毛主席日理万机,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毛主席非常重视吴玉章的专业观点和建议。从中华民族发展,以及和世界文化接轨等角度,毛主席毅然决定采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毛主席决定是正确的。汉汉语拼音”的确提高了国民素质,成为进入国际的文化桥梁。“汉语拼音”毫无疑问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发明”!在汉语拼音推行60多年里,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普及国民的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国家的发展,汉语拼音做出了极其巨大贡献。此外,随着世界范围内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一些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也在中国得到普遍应用,“汉语拼音”对“计算机中文化”能够在中国实现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汉语拼音”也从“国内的文化钥匙”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毛主席一生为人民服务。
如果喜欢,请评论、点赞和关注[赞]
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都是跟谁学的,为什么汉语拼音需要借鉴外语
标点符号
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是古希腊人。希腊人是欧洲最早进入文明的民族,也是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希腊的文字大家都不陌生,是一种表音的字母文字。一个单词就是一串字母,单词和单词之间尚可用空格分开,一句话的末尾总不能用更大的空格,就要加一点料来区分。古希腊的文献中通常使用一个点(·)、两个点(··)或三个点(···)来断句。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马努提乌斯按照语法的原则,制订了五种标点: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和问号(?)。这五种标点也是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到了18世纪,标点符号系统才逐渐完善,广泛被英文、俄文等西方文字使用。
中国古代几乎不使用标点符号,仅仅在某些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竹简上发现一些特殊的标记来表示段落的终止。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文献中,往往一篇全是字,没有任何标记。你能否句读正确,还要看你的文化水平。
中国最早接触标点符号的人,是晚清的一个叫张德彝的英文班学生。他在出访欧美的时候,就发现了西文中存在的这些标点符号。他当时并没有想过在中文里也加上这些标点,只是当成一种猎奇,记录下来并带回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胡适等人的提议下,北洋政府于1920年2月2日颁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从此中文也有了标点符号。
早期汉语拼(注)音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表音属性不够强大,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人想过各种办法给汉字注音。比如汉代出现的“读若法”和“直音法”,就是找一个和目标汉字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来表示它的读音。隋唐至清初最常使用的“反切法”,就是找两个汉字,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母,然后拼在一起。同时期中国西北很多地方受伊斯兰文明影响,学习了阿拉伯字母。由于阿拉伯字母是表音字母,可以用来拼读汉字。当时的很多回民小孩子就是通过阿拉伯字母版的“拼音”来学习汉字,所以也叫“小儿经”。很多不识字的古代回民也会使用“小儿经”书写自己的语言。
在“汉语拼音”产生之前,就有不少中外学者尝试过各种方法为汉字注音。比如,1867年英国学者ThomasWade就编写了一套针对普通话的拼音方案。到了1892年,英国外交家HerbertAllenGiles对这套拼音做了一些改动,于是便有了世界上第一套正式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叫做“威翟式拼音”(Wade-Gilesromanization,也叫威妥玛式拼音)。这套拼音在国际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仅次于“汉语拼音”。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MaoTse-tung”,就是用威翟式拼音转写的。
1912年,北洋政府通过了一套拼音方案,即“注音符号”(ㄅㄆㄇㄈ)方案。这套方案最早是章太炎先生用来为汉字标音的,无论声母、韵母都只采用汉字本身或它的一部分,形状上很像日语的片假名,实际上一点关系也没有。比如“ㄅ”就是“包”的一部分,表示“b”音。“ㄠ”和“幺”(yao)同,这里代表韵母“ao”。这套方案于1918年正式使用。目前中国台湾仍在使用这套方案为国语(普通话)和台语(闽南话)注音,中国大陆1958年的“汉语拼音”取代了这套“注音符号”,在《新华字典》上仍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1928年正式使用的“国语罗马字”是中国国内第一套罗马字汉语拼音系统,也是现代“汉语拼音”和台湾后期一系列拼音方案的源头。这套方案最早由赵元任提出,包括林语堂在内的学者们共同制定。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不同的字母组合表示普通话四个音调。比如,“an”这个音,本身“an”表示一声,“arn”表示二声,“aan”表示三声,“ann”表示四声。“陕西”的汉语拼音“shaanxi”就是参考了“国语罗马字”,多加一个“a”来区别“山西”。这套拼音学起来很麻烦,每个韵母要学四种写法,规律还不统一。因此,远不及“威翟式拼音”流行,在大陆被1958年所创立的“汉语拼音”取代,在台湾于1986年也被另一套拼音方案所代替。
1943年,美国军方委托耶鲁大学汉学家乔治肯尼迪编制一套拼音方案,对将要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士兵进行短期汉语培训。这套方案就是“耶鲁拼音”(YaleromanizationofMandarin),后来也用于拼读汉字的粤语发音。二战结束以后,耶鲁拼音就成了美国人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辅助工具。直到1982年,随着“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耶鲁拼音就很少被使用了。相比之下,耶鲁粤语拼音使用比较广泛,是外国人学习粤语的主要工具。
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1950年,周有光先生带领他的团队,以1928年的“国语罗马字”方案为基础进行修改,并于1958年正式发表。周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曾留学日本,二战后在纽约和伦敦都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在复旦大学教书。2017年1月14日,周先生离世,享年112岁,是位相当长寿的老人。
周先生的这套拼音方案在国内外认可度极高。无论是中国小孩子学习汉字,还是老外学中文,抑或是中国的人名地名转写成拉丁文字,都离不开这套拼音。1982年,这套拼音成为国际标准。周氏汉语拼音方案的优点是,拼写简单,同样的读音,周氏汉语拼音通常会比其它拼音少用一个字母。而且除了“ü”之外,几乎用不到辅助符号,与拉丁字母的吻合度较高。缺点是“jqx”三个字母莫名其妙地发出了“鸡七西”的音,而且个人认为“yiwuwo”这类读音声母和韵母有重复,可以进一步简化。
与此同时,台湾的拼音也在发展。1986年推出了“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取代“国语罗马字”,2002年又推出“通用拼音”取代“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2008年9月16日,台湾正式接受“汉语拼音”作为普通话的拼音方案。目前的台湾,官方拼音方案包括“注音符号”(ㄅㄆㄇㄈ)和“汉语拼音”,民间一部分人喜欢用“威翟式拼音”转写一些人名和地名。
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的来历都大致介绍了。至于为何要借鉴外语,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大陆的字典和台湾官方一直保留着“注音符号”(ㄅㄆㄇㄈ),那可是百分百我们自己的拼音,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借鉴外语可能由于当时拉丁字母在国际上地位较高,通用性强。一方面表音字母注音辅助汉字学习,另一方面方便把中国的人名地名转写成拉丁文字,方便融入国际社会,也方便外国人学习普通话。
o读音改了之后有什么意义
变更的原因是根据西方英文的发音标准,单韵母发音时嘴型不能动,而读“窝”时嘴巴会动,所以一些专家引经据典,对“o”的读音进行了上述“规范”。
?
其实汉语拼音只是汉字的衍生品,是几十年前学者们为了国人学习汉字时更简单易学而发明出来的,应该有其准确、方便、实用等性质要求。大多数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对“o”发音的这种“规范”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如此“规范”至少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不准确。当“o”读成“奥”时,相应的“播(bo)”、“泼(po)”、“摸(mo)”只能拼成“包”、“抛”、“猫”,而“佛(fo)”、“我(wo)”、“国(guo)”等则直接没法拼成。
2、不实用。拼音应该去适应汉字,而不是汉字去适应拼音。当我们不认识某个字,通过查字典查到拼音,根据拼音我们能准确读出这个汉字,这是拼音的一种正确用法。可显然,“o”的这种“规范”与此相违背。
3、不合理。拼音的发明者如果把“o”读成“奥”或者“欧”,想必不可能再去发明相同读法的双韵母“ao”和“ou”,这是基本常识,这种基本常识难道专家们没有吗?
4、增加学生学习难度。现实中教学时,“o”读成“奥”在拼读时是存在现实意义的拼读障碍的,为了能够自圆其说,有的专家则是根据“o”、“uo”,以及搭配不同声母时等不同情况分别让学生记忆,能拼则“奥”,不能拼则“喔”,学一个“o”比学习其他十个韵母都复杂。开明些的老师在教育孩子们会采取折中的办法,比如说“o”单独时读成“奥”,拼读时仍然是“喔”。无论怎么教,都没有直接读“喔”简单实用。
本质上,拼音应该服务于汉字,当二者出现矛盾和偏差时,应该以汉字为根本,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所谓的口型、发音方式的“规范”就去改变汉字本身的读音,这是倒行逆施。就如同天本身是蓝的,如果因为一些色盲画了一幅绿色天空的画,我们就必须把天说成绿色的,是何等的可笑。
?
汉语拼音“o”的“规范”,就是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知道它是错的,依旧附和。如果让这种“屈服错误”的观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那是多大的罪恶!为了形式上的“规范”,以西方的标准去要求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这是极度的文化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方面的崇洋媚外。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
试想一下,几十年后会不会再冒出另一批专家:据考证,中国北方主要吃馒头,馒头又叫“毛(馍mo)”,北方流传许多特色食物如“肉夹毛”、“羊肉泡毛”,生动展现了人们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以动物毛为食……
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后明代人们在教学时,开始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
汉语拼音方案的提出是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这些方案为汉语拼音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汉语拼音的主要制定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并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