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前卒的历史由来,什么是马前卒的意义?

马前卒的历史由来,什么是马前卒的意义?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马前卒的历史由来,什么是马前卒的意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马前卒的历史由来,什么是马前卒的意义?以及乌克兰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被谁忽悠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2.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的后台老板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3. 乌克兰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被谁忽悠的
  4. 美国警察为什么总是草菅人命
  5. 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是怎么出现的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北洋时代离我们很近,但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真的了解。

例如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其中内幕少有人能说透,黑哥原先的看法也很简单,直到查到这份珍贵的北洋时期史料——

民国十三年,直(以吴佩孚为首)奉(以张作霖为首)两系开战以前,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即秘密成立了一个三角联盟,三方约定,合力倒吴,事成之后,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张作霖所辖的奉军仍退回山海关以外,不再过问关内之事。北洋大政,均有执政主持,军人不得干预。

不料,直系吴佩孚败北后,奉军长驱而入。张作霖首命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同时命令张宗昌在天津四郊收集直系溃兵,大事扩张部队。

冯玉祥见张作霖野心勃勃,在天津会议上面责张作霖不应背约寒盟。但张作霖不予接受,并且反唇相讥地说,直军之败,全是奉军力战之功,裂土酬庸,理所应当。你冯某人不过投机取巧,因人成事,今日能分得一杯残羹,即应知足,何必多事。

因此事,双方闹得剑拔弩张,大有兵戎相见之势。

其实,此时的冯玉祥,羽翼未丰,外强中干,此番向张作霖发难,只是虚张声势,想以此达到讨价还价的目的罢了。

但刚刚上台,实为傀儡的段祺瑞,却误以为真,甚恐双方果真打起来,那样刚到手的执政,非随之垮台不可。为了避免此种情况,于是段祺瑞极力从中调停,答应任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允许其部向西北各省发展。作为平衡,之后段祺瑞又答应张作霖的奉军,可以沿津浦路向南发展。

此番议定之后,冯玉祥立即任命心腹鹿钟麟为京畿卫戍司令,控制京城,布下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局面。与此同时,冯玉祥又命其国民二军胡景翼南据河南,其国民三军孙岳占据河北保定以南和大名一带,紧接着又派嫡系大将张之江、李鸣钟、马福祥、刘郁芬以及孙连仲等,分据察、绥、宁、甘等四个省区。

张作霖自然也不肯甘居人后,与之对应,他命令张宗昌、杨宇霆、姜登选等分兵南下,相继占领了山东、江苏、安徽三省。

以上就是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后至民国十四年八月以前的军事态势,也就是冯、张争雄所布的棋局。

然而,表面的平衡之下,却是暗流涌动。

奉系几员大将南下之后,因为所率奉军多属骄兵悍将,地方口碑极差,加之浙江督军孙传芳联合苏、皖地方势力,乘机而入,向奉军发动了突然进攻,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看似合情合理却又十分诡异的景象,杨宇霆、姜登选率领的七八万奉军,居然丝毫不加抵抗,即偃旗息鼓地将皖苏地盘拱手让给了孙传芳,迅速向北逃撤了。

一般的看法认为,奉军此番败北,一来是因为杨宇霆、姜登选之流不善统兵征战,加之太过狂傲,失了地方民心,自然不堪一击;二来是因为孙传芳太过狡猾,趁奉军尚未站稳脚跟,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杨宇霆、姜登选真的如此无能吗?

当以下内幕浮出水面时,有些人这才感到,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

原来,早在孙传芳举兵攻奉之前,冯玉祥与奉军中的野心家郭松龄已暗中勾结到一起,并且制定了合力倒张的计划。当时双方约定:假如江、浙发生战事,冯即出兵冀、鲁,截断姜登选、杨宇霆两军归路,将之聚歼于江淮之间;同时郭松龄挥师出关,一举占领东三省。

试想一下,倘若此谋得逞,冯玉祥必将称雄一时,无人可敌。

然而,乱世枭雄张作霖并非徒有虚名,奉军南下后,他即嗅到了其中凶险,识破了冯玉祥的诡计,于是姜登选、杨宇霆南下之时,他就发出了密电:倘若孙军大举进犯,即刻全师北归,切勿与之力战!

因为有张作霖的这一道密电,孙传芳打来时,姜登选、杨宇霆才会显得那般狼狈,其实此番狼狈的背后藏着确保奉系大局的深谋。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与冯玉祥杀害徐树铮有何关系呢?

说来也巧。正当孙传芳酝酿功苏之前,徐树铮突然从国外发了一道:“反对杨宇霆督苏”的通电。

徐树铮的通电看似是反奉,但细细品读电文中的字句,例如“悬军远戍,得不偿失;变声肘腋,噬脐何及”,则大有以半公开的方式,暗中向杨宇霆预警的意思。

杨宇霆与徐树铮,两人是老同学,都好称小诸葛,一向惺惺相惜,这一道通电实则是徐树铮挽救知己、坏冯玉祥大事的一声惊雷。

苏、皖两省的奉军安然北返之后,冯玉祥终于回过味来,对徐树铮是恨之入骨,遂起了杀心。

除了这一道通电,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北洋圈中人还曾有过三种推测:一、徐树铮访问意大利时和墨索里尼订有一项军火借款,他曾把这个消息向段祺瑞、冯玉祥、孙传芳透露过,冯玉祥怕他有了这批资本,如虎添翼,于是产生了杀之以除后患的想法;二、徐树铮抵京后,不但对人表示过反赤态度,而且曾向段祺瑞建议,要段下令讨赤。而这时候的冯玉祥已经赤化,所以他要杀徐;三、民国七年,徐树铮在天津杀了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冯玉祥杀他,有替父报仇的成分。

可如果仔细深究,这三种说法基本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先说第一点,如果徐树铮跟意大利墨索里尼之间真有那么一笔军火交易,徐树铮断不可能将此机密大面积地告诉他人,尤其是冯玉祥,因为徐树铮是皖系中坚,而冯玉祥屡次与皖系作对,两人之间没有交情,只有积怨。

再说第二点,此时的段祺瑞手中无一兵一卒,只是夹在张作霖、冯玉祥之间的傀儡,即便徐树铮想讨赤,凭他的智谋,断不可能去做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事。

第三点流传很广,也是冯玉祥杀害徐树铮之后,勉强摆在桌面上的说法,但如果了解冯玉祥的为人,便可知道替舅父报仇就是一个幌子。

北洋人都知道,冯玉祥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做过太多背离常理的事,例如先拥吴佩孚而后又倒吴佩孚,先拥曹锟而后又囚禁曹锟,先联张作霖而后又倒张作霖——冯玉祥行事,从来是只论利害,不顾道义。而此时的陆建章,早已死去多年,毫无利用价值,他怎可能为了这么一个远房死舅父,甘冒杀人的罪名呢?

如果他真是替陆建章报仇而杀害了徐树铮,以他当时的权势地位,尽可以在杀徐之后,挺身自承,昭告与国人:“玉祥母舅故将军府将军陆建章,因公道经天津,被当时伪奉军副司令徐树铮挟嫌杀害,迄已沉冤七载,未得昭雪,长此下去,则个人之生命无所保障,尊严之法律失去效用。玉祥为维护国家纪网计,并为母舅伸冤计,爰不惜身冒显戮,于徐犯路经廊坊时,要而杀之。恕我罪我,悉听公裁。”(以上这一段是北洋老人为冯玉祥假拟的。)

北洋老人们认为,如果冯玉祥真的如此一来,不但当时的执法者无奈他何,甚至还会受到部分人士的同声赞许。

但事实上,冯玉祥对此却是遮遮掩掩,不敢向人提及此事。他之所以不如此做,并非他知不及此,实则因为他在杀徐之前,根本就没想到替陆建章报仇,直到决意要杀的那一刻,他才突然想到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然后才叫他来承当冒名凶手。

所以说,冯玉祥杀害徐树铮,归根结底是因为徐树铮坏了他联合郭松龄倒奉的大计。对冯玉祥而言,趁奉军南下,他负责拦腰截断,郭松龄负责直捣奉张老巢,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哪知道,被徐树铮半公开地点破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冯玉祥也十分忌惮,那就是徐树铮对段祺瑞的影响力。做傀儡执政时,段祺瑞已英雄老矣,没有了主心骨,而徐树铮归国回京,让冯玉祥看到了不利,一旦徐树铮强力影响了段祺瑞,再想轻松控制这个傀儡,就难了。

还有一点,那阶段,徐树铮与五省联军孙传芳来往密切,关系不错,郭松龄反奉败死,张作霖势力重振后,冯玉祥隐隐又看到了另一种可怕的景象:徐树铮在京与段祺瑞已有了默契,出京之后,他极有可能以拥段之名,北结奉张,南联宁孙,共同对付自己。

到那时候,他冯玉祥不但逐鹿中原的希望要断送,就连在西北恐怕也难得立足之地。

所以说,徐树铮之死,是死于残酷博弈。

在冯玉祥的虎视眈眈下,他一不该再露锋芒,二不该回京。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的后台老板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胡宗宪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

他挖空心思巴结权贵,却又提携许多怀才不遇者。

他曾参与陷害忠良,却又成为许多忠良的“后台”。

他生活作风问题很大,却又为抗倭立下大功。

颇具争议却效率极高的为政之法,使其脱颖而出

胡宗宪长相英姿勃勃,个性端重老成。

他的父亲胡尚仁常常激励他,要他做良臣良吏:良臣良吏,皆吾良心所固有也。

胡尚仁去世前,又在病榻上勉励胡宗宪:勿以一进士第自足也!要做一个干实事的人。

胡宗宪确实成了一个干实事的人。

登进士第后,观政刑部,两年后成为山东青州府益都知县,开始了地方官生涯。

历任之初,胡宗宪就遇到了大蝗灾。在大蝗灾的影响下,民不聊生,许多人逃亡。

古代,蝗灾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

因此,古代对付蝗灾的方法,或是焚香斋戒,祈求上天,或是破除迷信,积极捕蝗。

胡宗宪没有做太多的讨论、争辩,反省自己的政事有失,将蝗灾归因于自己,斋戒焚香,安抚人心。

同时,胡宗宪又召集父老,讨论捕蝗之法。

不过,出于长期的迷信心理,普通百姓对捕蝗是心存畏惧的。

为此,胡宗宪做出了颇有争议的决定:有诉讼者,可以通过捕蝗抵罪!如果诉讼者有钱,可以花钱请人代为捕蝗。

如此,捕蝗效率大为提高,蝗灾很快就被解决了。

此后,又有流民为盗,为害已久,“上司莫能制”。

胡宗宪认识到这些盗贼都是为生计所迫,遂不单纯使用武力镇压,而是“呼其父母亲友,慰以恩信,示以利害”,结果“群盗解散”。

有诉讼者、强盗,多有不法之事,在胡宗宪的便宜行事下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可以说不算公平。

但另一方面,蝗灾、群盗,作为社会性问题又被胡宗宪高效的解决了。

此后,胡宗宪几次得到擢升,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高效。

尤其是在巡按宣大时,他经过认真考察,提出了若干有效的建议,并以惊人的魄力轻松平定了哗变。

靠着极高的效率,胡宗宪逐渐脱颖而出。

巴结权贵,残害忠良

1554年,胡宗宪成为浙江巡按御史,开始了抗倭生涯。

同一年,工部侍郎赵文华受严嵩推荐,以“祭海”为名,来浙江督察海防。

赵文华不通军事,没有什么军事才能,靠巴结严嵩得以上位,因此为人所不耻。

胡宗宪却决心通过赵文华攀上严嵩这个靠山。

胡宗宪不但送许多金银珠宝给赵文华,甚至还在明知赵方略有问题的情况下,顺着赵的意思配合演出。

不久,胡宗宪配合赵文华,一起陷害张经。

当时,倭寇数量较多,而明军兵力不战优势,张经决心等待永顺、保靖兵到达再三路进剿。

但是,赵文华不通军事,屡屡要求张经立刻进兵,为张经所拒绝,赵、张由此失和。

当时的胡宗宪,明知赵文华急切进兵的方略有问题,却依然附和其主张,并配合赵诬告张经。

最终,张经顶住压力,指挥若定,取得了王江泾大捷。

可是,由于赵文华等人的诬告,张经等人事后还是被逮捕、杀害了。

张经被杀,“天下冤之”,但胡宗宪却因为“站对队”,不但窃取了张经的功劳,还开始得到火速提拔。

此后,胡宗宪成为浙江巡抚,1556年二月,又成了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周旋

胡宗宪是在严嵩、赵文华的提携下火箭提拔的。

此前,朱纨、张经,都表现突出,很有成绩,但却为严嵩党羽所迫害。

要想干实事,胡宗宪必须继续搞好与严嵩等人的关系,但同时,在具体事务上又不能为其所掣肘。

胡宗宪接任之初,仍受到赵文华所制,他仍然要在明知不对的情况下附和赵文华的想法。

因此,在陶宅之战中,遭遇兵败。

然而,胡宗宪深知赵文华的想法:赵文华志不在海防,他始终希望回到朝廷。

因此,胡宗宪利用俞大猷取得胜利的机遇,配合赵,妄报军功,使赵得到提拔,回到京师。

如此,胡宗宪摆脱了赵文华的直接干预,能够便宜行事了。

当然,胡宗宪同时继续赠送大量金银珠宝给严嵩父子、赵文华等人,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为了贿赂严氏父子,胡宗宪公私库不分,想尽一切办法维系关系。

因此,严嵩对胡宗宪抗倭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便宜行“谋”

获得严嵩等人的信任后,胡宗宪开始以其独特的方式施展方略。

当时的倭寇首领,多为中国人。

因此,胡宗宪延续早年作法,以计、抚取之。

徐海“轻狡贪财”,胡宗宪便以世袭官爵为诱,诱其归顺。

此外,胡宗宪又找到徐直宠爱的王翠翅、绿珠,贿赂、欺骗她,使她也劝告徐海。

最终,徐海就范,并在胡宗宪的安排下剿杀了一些其他倭寇。

然而,徐海虽归附,但仍然四处劫掠,最终朝廷还是决定剿灭。

此外,胡宗宪又多方活动,试图使王直归顺。

其中,胡宗宪还曾找到王直的母亲、长子、养子,让他们劝王直归顺。

经过反复谈判,双方达成一致:以王直为指挥使都督司海上通互市。既给王直官职,又给其特殊财路。

王直接受条件,并自奋言能肃清海波。

然而,这样的条件,尤其海上通互市一事,岂是胡宗宪做的了主的?朝廷议论纷纷,反对者多,甚至许多人认为胡宗宪是因接受了王直贿赂才做出这样的建议,必然“坏江南事”。

胡宗宪为保全自己,话锋一转,派人上奏,表示自己原本就是要剿王直的。

结果···王直被杀,安抚一事从此彻底失败。

杀徐海、王直,本非胡宗宪本意,胡宗宪原本是继承其一贯作法,以政策手段缓和沿海倭寇问题,但见形势不对,又话锋一转,转为“主剿”,其便宜行事的风格可见一斑。

提拔人才,结交忠良

要干成实事,仍然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物支持。

胡宗宪很有识人之明,提拔了大批才能之士。

徐渭,本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诸生,性格豪爽不羁,是“狂狷之士”,胡宗宪礼贤下士,不多加限制,以其为代笔主力。

沈明臣,科举屡试不中;茅坤,颇知兵略却因不擅长搞关系而被罢免。

这些人,都很有才能,但因性格等原因,不能得志,都被胡宗宪纳为幕僚,得以施展其平生所学。

此外,胡宗宪还将一些忠臣良将的“导师”,将他们“拉下水”。

唐顺之文武双全。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始创者就是这个唐顺之。

然而,唐顺之专业过硬,却实在不擅长与权贵打交道。

因此,唐顺之屡屡被中伤,在1541-1557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赋闲在家,空有满腔热血,无从施展。

赵文华等人深知其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亲自上门请他,都被唐拒绝。

在严嵩的压力下,唐顺之还是出来为将,但仍然看不惯严嵩等人的作为,常有闹翻的冲动。

但是,胡宗宪却“搞定”了唐顺之。

一次,严嵩要唐顺之给自己的文集做序,唐顺之坚决不从,胡宗宪劝告:你不给他做序,他在军事上“龃龉”,你如何施展平生所学?唐顺之只能一面叹息,一面就范···

抗倭名将们的“后台”

此外,胡宗宪又是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后台。

他重用这些有军事才能的人物,使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

同时,他还需要打破常规,千方百计给与这些名将实质性帮助。

我们知道:抗倭战争的局面迅速变好,是从戚继光等人募兵开始的。

“戚家军”等精锐武装战斗力突出,为后人津津乐道。

可是,要知道,募兵一事,在当时绝非一句“支持”就能搞定的。

兵马钱粮,都需要真金白银!

当时,明朝的军事制度,从上到下,依然是以“卫所”为基础的。

按照正常“流程”,要募兵、练兵,即便能够办成,其效率也是极低的。

比如:唐顺之就曾请教胡宗宪。办军事的钱核销遇到麻烦,如何处置?

因此,胡宗宪要“搞政策”、“搞钱”,才能帮助他们募好兵,练好兵。

此外,名将们也是官场中人,他们也会受到官场倾轧的影响。

所以,胡宗宪还需要替他们排除干扰。

曾有一些人陷害戚继光,胡宗宪不但不信还全力维护戚继光。

俞大猷与胡宗宪的关系稍复杂,胡宗宪曾弹劾过俞大猷,险些使其遇害。

然而,俞大猷始终对胡宗宪感激不已。

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俞大猷表示:“我自罪废得至腰玉,皆胡公之力也”、“恨不能奔侍其左右,少效寸劳”···

胡宗宪,确实是戚继光、俞大猷们的后台。

冤死

严嵩倒台后,作为严党,胡宗宪自然也卷入其中。

明世宗极力维护胡宗宪:宗宪非嵩党!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

显然,胡宗宪总是能高效地完成世宗交代的任务,赢得了世宗的信任。

出于大局,世宗不能保住胡宗宪的官职,但也只是让胡宗宪回乡居住,未降罪。

胡宗宪回乡后,仍期望重得重用,并于万寿节时献秘法给世宗,“帝大悦,将复用”。

正此时,胡宗宪当年一件触犯底线的“便宜行事”暴露了出来。

原来,在抄罗文龙家时,找到一封胡宗宪的信。信中请求罗文龙贿求严世蕃为内援,并附了假拟的一道圣旨···

这是真正触犯底线了!

胡宗宪上书自辩,但迟迟没有结果。

最后,胡宗宪自杀了。

7年后,胡宗宪被平反了。

为办事,胡宗宪与严嵩一党关系紧密。

严嵩倒台了,他的政敌必致其党于死地!

如此而已。

胡宗宪办过不少坏事,也办过不少好事。

他亦正亦邪,历来争议颇多。

他父亲去世前,寄语他做良臣。

胡宗宪算不是良臣不知道,但他确实是真正的能臣,有功于国家。

乌克兰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被谁忽悠的

乌克兰是三岁小孩吗?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可以被人忽悠吗?为了堂堂正正在世界昂首挺胸,乌克兰付出出多少生命代价。乌克兰可以自豪说一声,我们不是俄罗斯的奴才。

美国警察为什么总是草菅人命

美国警察之所以敢草菅人命,主要原因是他们早就沦为美国政客的打手,是美国”白人优先“与“种族歧视”政策的捍卫者。

美国警察在全世界无法无天是出了名的,死在他们手上的无辜者不计其数,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第一,美国警察很少对白人下手,他们草菅人命的主要目标是黑人。自从美国建国以来,种族歧视,白人优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美国警察中以白人为大多数,他们在执法的过程中,种族歧视意识远远没有消除,同时依仗自己的白人身份,对黑人大打出手,经常因为一件小事而置黑人于死地,而在美国多次引起骚乱和动乱。

第二,美国司法系统对白人警察过度保护,出事他们大都能够躲过法律的制裁。由于美国司法系统对白人警察的保护,从而使白人警察有恃无恐,在对黑人的施暴过程中不计后果,甚至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炫耀自己的罪恶行径,而全然不顾廉耻与道德。

第三,美国政客对种族歧视的问题从来没有提出过妥善的解决方案,甚至不屑解决。由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愈演愈烈,美国警察在充当了种族歧视的马前卒,而黑人在成为受害者,从这个层面上讲,美国政客才是草菅人命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美国警察草菅人命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警察是美国政客实施种族歧视的工具,是所谓的美国”白人优先“的捍卫者,如果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解决,美国警察草菅人命的悲剧还将继续重演。

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是怎么出现的

如果把16世纪的公司搞一个排行榜,像今天世界五百强公司那样,那么这几个公司一定位列其中,中国公司、中东(利凡特)公司、摩洛哥公司、几内亚公司和东印度公司,你没有看错中国公司也在其中。

中国公司不是中国人创立,像东印度公司一样也不是印度人创立,而是英国人创立。

为什么会有这些公司,是谁创立了这些公司?

16世纪,世界陆地上最强的国家可能是大明,但海上最强的国家一定是西班牙,而英国在西班牙的阴影里畏畏缩缩。

《万历十五年》写到,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这就是当时的世界背景,英国面临着西班牙的威胁,西班牙和英国是敌对关系。

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它的经济命脉依靠“国际贸易”,西班牙攻打英国第一步就是短了英国的命脉,与英国发起贸易战争,西班牙在海上对英国的船队进行封锁。

英国正面干不过西班牙,英国只能曲线救国,伊丽莎白女王鼓励英国的商人寻找和发现新的海上贸易,一次突破西班牙的封锁。因为女王吃的穿的来自海上贸易的税收,没了海上贸易,女王一家也不好过。

西班牙控制了非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的商路,英国必须找到新的贸易路线。

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英国大热,人们都知道东方有一个国家遍地黄金,它的名字叫做契丹(后来发现不是契丹,才改叫中国)。

英国女王想到了中国,和中国做贸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从中国采购丝绸和瓷器,然后转手卖给欧洲人,当时丝绸和瓷器非常受欧洲人喜爱,利润可观。

但是从英国到中国没有具体路线,没有人去过中国。英国数学家兼皇家海军炮手威廉布尔指出从英国到中国一共有五条路线,分别是非洲通道,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中国。

美洲通道,先西行到美洲南端,从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最后达到中国。

东北通道,英国向北行到俄罗斯,然后从俄罗斯进入中国。

北极通道,先到达北冰洋,然后一直向东航行到达中国。

西北通道,直接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但美洲大陆挡住,美洲大陆横跨两大洋之间,船队无法穿过,于是有人想从美洲南端可以进入太平洋,那么北段是否也存在?这个猜测是对的,但凭当时航海技术无法渡过急流,因此这路大陆不同。

非洲通道和美洲通道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英国人通不过,东北通道英国人尝试过,但以失败而终。

英国人为了找到中国,可谓想尽办法,历尽千辛万苦,在寻找过程中发现许多岛屿,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公元1577年,洛克成立了中国公司,从名字可以看出找到中国事在必行,公司投资5150英镑,女王出了100英镑。

《漫谈从西北到达中国的东印度群岛》和《从葡萄牙人那里听说的中国事情》这两本书告诉我们英国人没有找到去中国的路,中国公司钱花完了,连中国影子也见不到,因此中国公司宣布破产。

英国女王先后写了三封信给万历皇帝,但都没有送到万历皇帝的手中,就算送到,以万历皇帝多年不管事的懒惰也不一定会看。

1600年,女王批准一家新公司,它叫东印度公司,这家公司改变了印度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扩大海上贸易而出现,东印度公司起初在印度进行贸易,后来主宰印度,改变了印度的命运。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马前卒的历史由来,什么是马前卒的意义?和乌克兰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被谁忽悠的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