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何为圣贤孔孟为何被称为圣人

何为圣贤孔孟为何被称为圣人

何为圣贤孔孟为何被称为圣人

1、何为圣贤孔孟为何被称为圣人?蠕家信徒才为吹捧孔孟为圣人,让我们来看看所谓圣人的所作所为,再来评价不迟。

2、不管什么宗教,以思想和礼为名杀人都是邪教。

3、孔子诛少正卯,就是以思想罪和文字狱来杀人!从孔子时代起,儒家所克己复的礼就是吃人的,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就以不符合礼节腰斩演员。

4、儒家的男尊女卑,使婚姻完全变味。

5、无论用什么礼节来掩饰。

6、无论哪个年代的婚姻,如果双方地位不平等,是不会幸福的。

7、只有相互扶持,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各尽其责,才能幸福。

8、儒家信徒们男尊女卑、心理扭曲,他们的婚姻只能是场悲剧。

9、从儒家始祖孔子四代离婚,就知道为什么儒家以齐家为理想,可是这注定是他们的空想,没有平等的人格,何来举岸齐眉?修身就是以强凌弱、不敢打男人就敢欺负女人吗?蠕蛆们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蠕家以“忠”自诩,孔孟盛赞伯夷、叔齐宁死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

10、但孔子却一生跑官要官,谁给官就愿意跟谁干。

11、为此还不惜跟他自己以前所抨击的“反臣贼子”勾结。

12、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佛肸召,子欲往。

13、可这两都是搞叛乱的货啊。

14、蠕家不是提倡“忠”的吗?!蠕家最好说“仁”,但人殉断断续续一直到明朝,也没见儒家建议废除或改用陶俑。

15、这叫“仁”吗?孔子做过什么助人为乐的好事?不但自己不做,还对做好事的人冷嘲热讽、打击干涉。

16、蠕家爱标榜“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孔儒们提倡的,但孔子的后人在历次朝代改换甚至日本侵华时都大批与侵略者合作,当了汉奸!这叫“义”吗?蠕家最看重“礼”。

17、当时孔子坚持周礼规定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说三年之丧也太长了——你看老师你经常要我们维护礼乐,可我们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么事都不能干,那谁去维护礼乐呢?这样下去不是礼崩乐坏了吗?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

18、孔子目瞪狗呆,无言以对。

19、宰我出去后,孔子大骂宰我是小人。

20、这种当面不说,背后骂人的人是不是“虚伪”?!现在新蠕家们出来坑蒙拐骗的多了,坚持丧期三年的有吗?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儿三年,蠕家们这辈子只剩哭丧了!颜渊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从来不反对孔子。

21、他死后家贫,有棺无椁,不符合礼制。

22、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23、但孔子却不愿意,说自己的亲儿子孔鲤死后也是有棺无椁,自己并没卖车给他买椁,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是不能步行的,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太没有面子了。

24、”后来同学们看不过,凑钱隆重地安葬了颜回。

25、孔子却反对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26、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27、”感觉这孔老二戏精出身啊!至于“言必信”么,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砼然小人也。

28、(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像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29、)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30、儒家的祖师爷们都看不起说话算数的人,这不就是提倡君子应该说一套做一套吗?这些人渣如果都能算圣人,我就是不折不扣的活佛。

31、先说何为“圣贤”,儒家所说的“圣贤”,按照《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哀公问孔子,孔子的回答,圣贤是这样的人: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

32、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33、”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

34、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

35、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

36、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

37、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38、”古之所谓圣贤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言足法于天下”,具有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径、基础原则和方向的人;一个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顺天地万物的秩序(礼),给天下和黎民百姓带来爱和福祉(仁)的人。

39、圣人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不仅本身是法于、达于天地大道,而且因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被人们以若天之司的广博之益来比喻其德。

40、到春秋之时,“礼崩乐坏”。

41、孔子出,整理和删述三代之治的文献,并以道理的解说向天下进言,试图恢复三代之治的基本文化传统,使天下免除混乱、从而化成天下。

42、孔子集成前代所有圣人的王道智慧,编订为儒学《五经》,华夏文明的根本经典。

43、孔子自己不承认也事实上不是“圣王”,但他的道德、思想和知识的确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至少在具有“为万世立法”的意义上,孔子被后世遵为“圣人”。

44、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家,后人认为孟子的成就和地位仅次于孔子,所以把孟子称为“亚圣”。

45、孟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提倡仁政,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46、他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7、一.孔子被尊称为圣人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核心:“礼”与“仁”。

48、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49、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50、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51、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52、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53、创立了儒家学说派。

54、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55、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6、开创全新教育理念。

57、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8、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59、因为孔老夫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60、孔子在后世被人们送上神坛尊为圣人,正是源于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

61、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当权者所接纳并推广,其实就是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派便开始成为一种政治工具。

62、自从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后宋明理学家们又借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将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成为了专制礼教的宣传工具。

63、二.孟子则被称为亚圣。

64、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65、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66、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67、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68、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69、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70、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71、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72、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73、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74、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75、孔曰成仁,孟约取义。

76、这是孔孟教化的精华,也是天下封建社会,读书人信奉的人生信条,后世扩充仁义礼智信。

77、孔孟二人是最早有完整记录的立德立言立行之人,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利益,因此被推广开来,也被神化,称为圣人。

78、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出自文天祥的遗书,全文如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此所谓士所重在节矣!寻找其出处,可见一斑。

79、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0、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81、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2、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8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84、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

85、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

86、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87、”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88、“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89、圣,道理精彩,贤,身体力行。

90、所谓圣贤,领域内学术顶级并能为后来人起模范表率的人。

91、大白话讲就是,世世代代得以享用供桌之上冷猪头待遇的先人。

92、孔孟之道廓清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各种奇思妙想,把所有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的流派正本清源,兼容并包到自己一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运行准则。

93、这个行为准则一旦形成,就将一个民族或者是邻近民族文化圈的所有人们,对社会、人类、世界的认识归并到一个圈子里,人人都不得越矩,谁要是想跳出这个圈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不得不再次灰溜溜折回圈内。

94、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就是你思维思想存在的维度,无法逃逸,对这个环境认识到位了,会越活越好,反过来说抵制只会自讨苦吃。

95、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96、孔子的“有教无类”,让一大批不能受到教育的人,成为了受教育者。

97、他们受教育后,能从事很多工作,担任很多“国家”的职务!这给了很多贫困底层,一个上升的阶梯。

98、从而左右整个战国的格局,甚至先秦之后都有孔子的影子,孔子所讲的礼,很符合大众的胃口。

99、“仁义礼智信”也倍受君主的关注!但我觉得,“有教无类”是推动他成为圣贤的一个举动!换个位置思考,倘若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身在底层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晋升的空间,一味地种地和打仗。

100、到头来也不过一抔黄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