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族强大吗【司马八达】具体指的是谁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司马懿家族强大吗【司马八达】具体指的是谁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司马八达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司马懿家族强大吗【司马八达】具体指的是谁和司马八达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谢邀,我来回答。
⒈前面的回答已经把司马氏的由来说清楚了,这里省点笔墨,远的就不扯了由近开始说。
⒉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立七庙祭祖,以司马量、司马儁、司马防、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三昭三穆。
⒊因此说司马氏,从司马懿爷爷的爷爷司马钧开始比较合适,司马均在汉安帝时做过征西将军,他儿子司马量做了江西南昌的太守(豫章太守)。
⒋到了司马懿爷爷司马儁这一辈,因为其生得身高八尺,仪态伟岸,气宇不凡,所以乡党宗族都依附于他。
⒌更重要的是司马儁做过颍川太守,与颍川士族深相结纳。
⒍稍微了解曹魏政权的人,就知道这群颍川士族有多大的能量了。
⒎▽司马防在朝中远没有那么被动。
⒏司马防。
⒐司马防因父亲司马儁的关系受到以荀彧、郭嘉、钟繇、陈群等为首的众多颍川士大夫的尊敬。
⒑而司马防本身也是非同小可的人物,他早年当治书侍御史时就预感到会有战乱发生,把儿子司马朗等派回家乡组织宗族避难和自卫,这对司马氏后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⒒乱世里依靠的是军队,有德如司马徽、胡昭等只能归隐,靠教育人才来影响社会;有才如孔融、蔡邕等名士,因无法保证自身也只能依附于各军阀。
⒓从这点看司马防确实算是具有远见卓识。
⒔司马朗和司马懿等回到家乡河内后,聚集宗族,到河北黎阳和其他士族联合组建自卫武装,常林、杨俊等依样效仿。
⒕早期的士族武装以堡垒防御为主,防止被其他势力消灭,对未来逐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⒖司马防本人虽然因董卓之乱和朝廷一起被迁到了长安,但因儿子们在东部拥有军队,使他在朝廷有外援,因此在关中内乱中得以保全性命。
⒗献帝东迁许昌后,司马防成为尚书令荀彧部下,担任握有实权的尚书右丞,这和拥有武装,能割据温县有重要关系。
⒘乱世中实力是的护身符,四世三公的门阀杨修之父杨彪,因没有自家武装,被曹操下狱幽囚考掠。
⒙曹操当司空和丞相按汉制是不掌兵,却也拒绝放弃兵权。
⒚士族武装在曹操眼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是因为连汉朝的大司马张杨都没法打败士族常林和冯氏、陈氏建立的士族武装。
⒛司马八达之首司马朗被曹操重用担任丞相主簿,随后提出的重要政策就是州郡治兵,把地方上的士族武装合法化,因有利于曹操兼任州牧继续领兵,很快被曹操采纳,其实质是拥有控制一州的武装可当刺史,拥有控制一郡的武装可当太守。
这标志着曹操的豪族武装和士族武装联合。
曹操武装最雄厚,当冀州牧实际是控制冀州、并州、幽州三个州,司马朗指挥的武装控制兖州当刺史,后来他率领这些部队和夏侯惇一起出征,也是豪族和士族联合作战的重要战例。
应该说司马防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司马懿当时任河内郡上计掾,被荀彧作为海内人才给曹操,并没有立即接受曹操征辟。
受到“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强行征辟后,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逐渐疏远,甚至给司马懿娶了东汉外戚伏氏为妾。
曹操称魏王时宴请司马防,他也没对曹操歌功颂德。
曹操对这位恩公笼络无效,于是解除了他尚书右丞一职,以年老为由任命骑都尉的闲职排挤出朝廷。
从此司马防闭门不出,退出了政坛。
两年后许昌大火曹操将汉朝官员几乎杀绝,而司马防却因致仕得存。
赤壁之战后,曹操军队中,不耕种的豪强武装有二十万,士族武装有十万,他接受司马懿建议让二十万豪强武装也开始军屯,更加倚重司马氏为首的士族武装,因为担心司马防拥汉对司马氏武装的影响,所以把恩公免去实权,却提拔不再反对曹魏代汉的司马懿任丞相司马。
司马氏组建的兖州士族武装在司马朗去世后,由和司马氏有密切关联的人指挥,包括王昶、裴潜、邓艾、州泰等,虽名义上不是司马氏世袭领兵,实际却受其辖制,成为曹魏重要的武装力量。
因此终曹操一朝,位卑职小的司马懿才备受忌惮,除了自身才干外,还因为他背后站着的是以司马氏武装为首的十万士族军队。
司马八达是指司马防的八个儿子。
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司马恂字显达,以此字号为“司马八达”。
▽做过兖州刺史的司马朗并不是那么懦弱。
司马朗字伯达。
其中司马朗前面已有介绍,他做兖州刺史时,喜欢人伦典籍,那时李觌享有很高的虚名,司马朗认为其言过其实,后来李觌果真败亡,时人都信服于司马朗的判断。
当时钟繇、王粲等人发表言论说:“只有圣人才能有太平治世”,司马朗则说:“伊尹、颜回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的德行言论在民众中累世相传、深入人心的话,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
”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军队发生役情,司马朗巡视继而感染,因此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魏文帝曹丕很喜欢司马朗的言论文辞,他称帝后曾专门命人搜集整理,并命秘书监手录其文章。
▽大魏栋梁,时人皆以为忠臣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懿未出仕前,就胸怀谋略。
“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他与胡昭关系很好,从后来给两个儿子取名“师、昭”,即可见胡昭对其影响之深。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
尚书崔琰与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被塑造成胸无大志的痴情种子-司马孚。
司马孚字叔达。
接下来就是司马氏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司马孚了。
由于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虎啸龙吟》的成功,导致很多人把其中塑造的胸无大志的痴情种子、貌似谦谦君子形象的司马孚等同于历的司马孚。
在司马懿的光辉之下,司马孚似乎和其他五个兄弟一样并无太多引人注目之处,存在感不强。
其实司马孚在司马氏一族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谓中流砥柱。
活到九十二岁高龄的司马孚仿佛是司马懿的超长待机的影子,被刻意塑造的忠贞厚道形象远不是司马孚的。
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得力助手,在司马懿过世后更成为司马氏的定海神针,为司马氏化解了多次危机。
司马八达中沉猜能忍之人除了司马懿就数这老三司马孚了。
自魏武开始,司马孚就任辅助曹植的文学掾,可见司马孚也是司马氏的重要人选,司马懿和司马孚在曹操两个最有希望的继承人选上分别下注,无论哪一方胜出,司马氏的地位都能得到。
等到曹丕被曹操确立魏国太子后,司马孚改换门庭与司马懿一起出任太子中庶子。
曹操于洛阳行营亡故时情况波谲云诡。
支持曹丕继位的崔琰、毛玠两位重臣已死,曹操死前又特召黄须儿曹彰,据说是为了让曹彰辅助曹植继位。
一时间人心惶惶,青州军和臧霸军竟擅自击鼓离去,诸臣中不少都认为应该等待许都汉献帝刘协的诏命再确定魏国的继承人。
而在邺城,太子曹丕与群臣还不知道曹彰已经从长安赶到了洛阳,正向贾逵逼问国玺的所在。
这时司马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首先劝止了哭泣不休的曹丕,又在朝堂上厉声训斥只知痛哭的群臣:“早拜嗣君,以镇海内”,与尚书和洽设置警备、准备丧礼、奉曹丕继位。
其作为,与孙策去世时张昭劝孙权止啼,并为其更衣,扶其上马巡视诸军以定君臣之份如出一辙。
魏明帝刚继位时,准备重用司马孚,问左右从人:“司马孚有司马懿的风范吗?”左右回答说:“像他哥哥。
”魏明帝高兴地说:“我得到两个司马懿,还有什么好烦忧的呢!”▽深度参与了高平陵之变的司马孚。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孚任尚书令,但已经被曹爽一党架空。
按《晋书》所述,高平陵之变,只有司马师参与了谋划,司马昭在举事前才知道,以致彻夜难眠。
但其实虽然具体计划不为人知,司马氏内部对司马懿准备逆袭曹爽应该是早有所闻的。
司马懿刚称病卧床没多久,作为司马氏远亲的山涛(山涛爷爷是司马懿岳母的堂兄弟。
)就曾向石鉴透露这一举动别有深意并将引发动乱——已出三代的姻亲尚且有所知觉,何况手足至亲又潜伏在尚书台要地的司马孚呢。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共有四人参与,司马懿自往占领武库,司马孚与司马师一道负责占领司马门,司马昭则须通过司马门进宫监视太后。
由此可见司马孚之责犹重于司马昭。
正是这位看似温润如玉、忠贞厚道的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
魏国的西部是司马氏武装的基本盘,除了司马懿外,司马孚在关陇地区也拥有影响力。
诸葛亮北伐,魏国边境军队不足以抗敌,西部军队主力屯驻在长安,很难做到及时驰援,正是司马孚建议选调步骑两万作为机动部队,又从冀州调拨五千人至渭南的上邽屯田,关中得以充实。
乡公曹髦时,司马孚和其子司马望先后出镇关陇,抵御姜维,魏国西部赖以安定。
同样在魏国东部司马孚也有所作为,嘉平四年冬,司马师令魏军三路伐吴,结果在东路军在东关被诸葛恪所率丁奉、吕据等大破,死者数万,监军司马昭因此削爵。
次年,诸葛恪趁大胜之势,发兵二十万伐魏,围攻新城,意图围点打援。
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负责抵御,他拒绝了诸将速攻的请求,在寿春等待战机。
诸葛恪中新城守将张特之计,久攻不下,军中暑热瘟疫发作。
司马孚此时已经等待了月余,从容进兵,吴军军心涣散,望风而逃。
诸葛恪因兵败大失人望,最终被杀。
魏军两次对阵诸葛恪,胜败之分主要在司马师庙算得失,但司马孚节制诸将,督军有方也功不可没。
▽才具在司马昭之上的麒麟儿司马师。
正元二年,淮南毌丘俭、文钦反,起兵檄文中肯定了司马懿的忠诚和功劳,却痛陈司马师不忠不孝等十一项罪状,并要求罢免司马师而以司马昭代之,同时重用司马孚、司马望父子。
此时司马师刚做了目瘤手术,还未痊愈,朝中认为可由司马孚带兵前往镇压。
司马师本人也在是否亲征上犹豫不定。
谋主傅嘏劝说道:“淮楚之军战力很强,兵锋不易抵挡,如果诸将出战不利,大势一失,事情就有失败的危险。
”。
司马师闻言深以为然,决定带病亲征。
此前,王肃曾对司马师说:“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只要派兵堵截,让他们不能前进,时间一久淮南必败。
”之后战况发展果如王肃所言,淮南士兵在进攻无望后就纷纷逃散投降。
以此论之,凭司马孚在救援新城时的表现,深壁高垒等待叛军自乱并非难事,司马师为何听傅嘏一言就决定亲征呢?其中奥妙在毌丘俭的诉求上。
司马氏专擅朝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朝内放不下忠君思想的人却不在少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失调,最方便的解决方式便是拥戴司马氏中尚怀忠心的成员,至少是像司马懿那样能被描述成忠臣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毌丘俭得势,司马昭、司马孚、司马望都可能是受益者,唯有司马师将身败名裂。
▽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后,声望大损备受朝士指责,为转移矛盾起而伐蜀。
不曾想二士如狼,一举功成。
更糟糕的情况可能发生在司马孚带兵平叛成功后,司马师目瘤手术后吉凶难测,司马昭功业声望都不及司马孚,从司马昭处过继来的儿子尚且年幼,一旦发生什么变故,会不会司马氏的就变成了司马孚?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司马师还只是大将军,虽然他可以指定继承人,但不像曹丕以魏太子身份继承魏王那么理所应当。
从德行上说,司马孚素来有贞白通恕、温厚廉让的良好形象。
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司马孚痛哭流涕,现在司马望又颇受曹髦的宠信,一支温和忠诚的司马氏是更符合曹魏政权中大多数人利益的。
司马孚成了司马懿忠贞辅魏形象的投影,笼罩在司马师的头顶。
所以,司马师断然决定亲征,司马氏是魏国的话事人这不能改变,司马师是司马氏的话事人这更不容改变。
如司马师所愿,他平叛成功,但付出了病重身亡的代价。
随后,姜维趁机兴兵北伐,大败雍州刺史王经。
司马昭只能再派司马孚坐镇关中,都统诸军,挫败姜维。
后来司马望又出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八年,姜维不得为患。
足可见在司马家族中,司马孚父子能力出众,无可取代。
▽司马孚在司马懿夺权后隐退,未参与废立三少帝。
西晋代魏后,因主张以孝道治天下,司马炎对叔祖司马孚极尽尊宠,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
所封安平国为西晋诸侯国中的级别的超级大国,同时还有七子二孙一并封王,成为晋初二十七王中最盛一支。
然而司马孚却常常面露忧色,并以魏国的贞士纯臣自许,加之司马孚曾经为曹芳、曹髦、曹奂三少帝痛哭,对废立之事消极处之,司马炎对这个叔祖颇有芥蒂。
在司马孚去世后,安平国很快被降级,司马炎又运用复杂而不合常情的继嗣规则,加速了司马孚一支各王国的分崩离析甚至绝嗣,最终打破了司马孚这个从司马懿时代下来的漫长而庞大的影子。
▽承父祖之业而奄有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
其余诸子(季达、惠达、雅达、幼达、显达)。
交代下“司马八达”其余众人,司马馗曹魏时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
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等在曹魏皆封亭侯,事迹不显。
而司马恂也曾出仕曹魏,拜鸿胪寺丞,早卒。
魏国四聪: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魏国四聪(明哲之士曰“聪”)指的是魏国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
在三国时期,他们因为“明哲”而被后人景仰。
但是,“魏国四聪”的结局,却大多比较凄凉,也即除了田畴,另外三人都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
关于司马懿家族强大吗【司马八达】具体指的是谁和司马八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