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宋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

北宋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北宋历代皇帝列表的一些知识点,和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从秦始皇算起,中国古代有多少位皇帝
  2. 北宋有哪些著名城市
  3. 北宋历史上有哪几个有名的太后
  4. 宋仁宗能算是宋朝数二的皇帝吗
  5. 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

从秦始皇算起,中国古代有多少位皇帝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中国便有了皇帝这个职位,之后汉朝取代秦朝,又出现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这么多有代表性的汉朝皇帝。汉朝之后,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又出现了很多皇帝,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曹丕代汉建魏(曹操生前没有称帝因此不算),刘备在巴蜀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建立东吴政权,两晋中有司马炎为人熟知。南北朝的皇帝更替过于频繁就不一一叙说了。隋朝隋文帝建立统一中国,然而到了二世的隋炀帝杨广就灭亡了,之后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又出现了唐太宗,唐玄宗,这两个有名的皇帝,其中还有武则天这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朝末年又进入了混乱的时代,出现了五代十国这些短命王朝,但这些人里只要生前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都算是当过皇帝的。之后又轮到一统了,这次出现宋朝取代后周建立了一个王朝。宋朝在经历了三百年后被蒙古灭了,蒙古成立了元朝,这是一个疆域空前绝后大的王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后灭亡了,期间出现了几十位皇帝,取代元朝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明朝皇帝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了。朱元璋有洪武之治,朱棣有永乐盛世。又是在二百多年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树上吊死,明朝灭亡。清朝成立了,这片华夏大地上又是上演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好景不长。到了嘉庆时开始衰弱了。终于,皇帝之位传到了溥仪的手上,他被迫退位。中国的皇帝制度到此结束。因此,要问中国共有多少位皇帝,答案是494位。

北宋有哪些著名城市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享国167年,曾传9位皇帝。有人说北宋时期是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及对外交往关系最具深刻影响的一个时代。在那时,政治开明、科技速度成长、经济文化繁荣,在唐朝外交关系上取其精华,跟进一步,跟领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尼都有密切往来。在这个程度上,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北宋时代的很多城市都得到了很多的发展,那么北宋时代都有哪些城市呢,如今地区的称呼又是叫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北宋十大城市!

北宋十大城市排行榜:

1、东京开封府

2、西京洛阳

3、颍昌府

4、商都

5、齐州

6、太原府

7、大名府

8、扬州

9、临安府

10、荆南府

1、东京开封府

今河南省开封市,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事变,建立了宋朝,当时,开封府是全国最繁华的中心,人口也是最密集的地方,清明上河图的取景点就在此处,这幅图也十分生动形象的画出了当年的繁荣昌盛,著名景点宋都御街就在此处。

2、西京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宋朝时期,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在洛阳设立了国子监,众多的文人雅士都会于此地。著名景点鸡冠洞、老君山等等在此。因为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也被后人称为十三朝古都。

3、颍昌府

今河南许昌。设立于北周时期,在著名的宋金战争中,金军以10万步兵,3万骑兵攻打颍昌,岳飞以800骑兵正面攻击,步兵左右攻击,最终就在颍昌成功获胜,击败了金军。

4、商都

今河南郑州。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皇祐五年1053年,郑州属京畿路,京畿路所管辖的曹州、陈州等几个城市被定为辅郡,在1072年时,废除了郑州建制,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崇宁四年,开封府为京畿路,京畿四面为辅郡,郑州为西辅,处于十分重要的一个位置。从此郑州便如开了挂,一路向前冲。

5、齐州

今山东济南,后升为了济南府。公元997年,济南属京东路,后公元1116年,济南升为了济南府,是文学之国,也是富饶之地。济南地区泉水众多,而被称为泉城,被誉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古城,喜欢旅游的朋友们,这可以是你的首选地哦。

6、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在公园979年,宋太宗曾亲征北汉,宋朝有名的大将潘美进筑长连城围太原,北宋割据势力降宋。太原人民的多次反抗让赵氏深痛欲绝,下令毁灭太原旧城,废除太原府,移治榆次,同时下令建太原新城,在982年,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就是如今的太原市。

7、大名府

今河北省大名。公元1042年,大名府是当时的军事重地,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都是它掌控着,也是宋朝的北面大门。当时宋朝北方有一个国家逐渐强大起来叫做契丹,召集兵马准备入侵宋朝,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文武百官没有不惊慌的,都在商量着是否讲和,后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思想,将大名府建为都城。名为北京。契丹听说之后,再也不敢造次了!

8、扬州

今江苏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这里古文浓厚,历史悠久,是十分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公元993年,全国分为十道,扬州属于淮南道,后带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也增领了广陵县、泰兴县。

9、临安府

今浙江省杭州市,北宋时期,杭州以纺织、印刷、酿酒最为繁荣,当时是全国的四大商港其中之一,南宋定都之前,杭州为江南地区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城市,后升为临安府,著名景点西湖、灵隐寺等等都在此处。

10、荆南府

今湖北荆州,隋朝时期为江铃总管,后为荆州总管,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130年)改为江陵府为荆南府。

北宋历史上有哪几个有名的太后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浮光掠影史海波澜,历史总有波澜,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喜欢。

北宋一朝特别幸运,接连有贤德的皇后出现,与太监或后戚擅权的汉、唐、明形成很大反差。

下面我分别讲述下北宋有名的3个太后。

宋朝开国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

勉励治国

960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回到京都时,有人跑来报告杜氏说:“点检已经做了皇帝。”

杜氏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二月初五日,宋太祖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

宋太祖在朝堂上礼拜太后杜氏,大臣们都向杜氏表示恭贺。

杜氏有些郁郁不乐,有个文臣劝她说:“臣听说‘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杜氏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宋太祖再次向杜氏拜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金匮之盟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临终之前和宋太祖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杜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成为天子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

宋太祖回答道:“是因为祖上和您的积德吧”。

杜太后说道:“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只是当初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才使得你有夺取天下的机会。倘如柴荣拥立年长的宗亲为帝,这天下又怎么会落到你的手中?”

接着杜太后直言宋太祖在百年之后需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宋国祚能长久延续下去。

宋太祖听完杜太后的话后顿首哭泣,并向杜太后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杜太后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还让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并且命令赵普亲自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之中。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兄终弟及”,合法性就是“金匮之盟”。

但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顺序大多遵循“父终子继”的规则。

由此历史上也衍生了各种猜测。

烛影斧声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年十月的壬午夜宋太祖却突然下诏让其弟晋王赵光义前来议事。

宋太祖屏退左右,窗影朦胧,有宫人遥见在议事房间的烛光下晋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时而有争吵之声,不一会宋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这天夜里宋太祖离奇去世,晋王赵光义第二天登上皇位即为宋太宗。

这就是历史疑案“烛影斧声”。

如果按照《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的话,那么显然可以看出宋太祖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很有可能是被胁迫的,甚至说宋太祖是被其弟赵光义害死的也不过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陈邦瞻所撰,这里面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讨论。

赵光义登基后以各种手段阻止其弟获得继承权,太祖赵匡胤两个已成年的儿子相继离世,赵光义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似可佐证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兄终弟及确实是杜太后的考虑,避免幼子继位的风险。

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太后不是宋仁宗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

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

赵祯年幼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刘太后担忧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后世不利,李氏死后,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

第二年刘太后薨逝,赵氏皇族中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燕王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

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

宋仁宗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

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不顾大臣反对,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皇后之礼下葬,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

仁宗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

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自今之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

另外,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

宋哲宗年幼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

高太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年仅9岁,高老太太以祖母的身份垂帘临朝。期间,将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民怨沸腾加以缓和,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和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高太皇太后临朝,苏东坡在8个月内连升三级,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参与政事,为皇帝起草圣旨。

苏东坡任职一年左右,屡遭政客妒忌、攻击,拟辞去职务。

一天,太皇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坐在祖母身旁。

太皇太后突然问苏东坡:“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皇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与他们也没有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屑,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筹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去世。”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起落泪。

是否真有其事未可考,但老太后驭人之术,可见一斑。

几年之后,为避党争,东坡再三请辞,太皇太后任命他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太守,其间苏东坡奏请拨款治理西湖,太皇太后允准,至今我们得以欣赏西湖的美景。

两年之后,老太太薨逝,宋哲宗亲政,又重用变法派,打击保守党派,此消彼长相互攻击使朝廷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两党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宋仁宗能算是宋朝数二的皇帝吗

宋仁宗其实啥也不会,只会做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是“诸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但会做皇帝,就一定是皇帝的样板了!说来,这个“样板皇帝”就是传说中狸猫换来的太子。

?

宋仁宗明道元年,宫里死了一个前朝的老妃子。这样的小事,当皇帝和当太后的自然不会太在意,刘太后吩咐按一般宫人的礼仪在宫外替这位妃子治丧。宰相吕夷简正好在旁边,却极力建议要厚葬,把丧礼办得隆重点。刘太后有些不以为然,吕夷简说:“太后如果不想您家里的刘氏族人今后有好日子过,您尽可以不听我的话;如果您为自己的族人考虑,那么丧事一定要隆重。”

话说到这份上了,刘太后也不能不加以考虑,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吕夷简一眼,就让吕夷简去操办这件事。吕夷简果然把这个李宸妃的丧事办得规格超乎寻常,而且他还密令经办人员,用皇太后的服饰替李宸妃装敛,用高档的水银保持尸体的完好。

这一切,当时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吕夷简是小题大做。

第二年,刘太后也死了,宋仁宗跟母亲的感情很深,哭得很伤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却告诉他:刘太后并不是你真正的母亲,你的生母是去年去世的那个李宸妃。而且,更有人说,李宸妃是死于非命的,言下之意,是指刘太后害死了李宸妃。

自己活了这么大,贵为天子,居然连生母是谁都不知道,宋仁宗的感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对刘太后的哀悼,转而变成怨恨,他亲自来到安葬李宸妃的地方哭拜祭祀,尊这位去世的生母为皇太后,然后,又迅速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家人的府第,要彻查李宸妃的死因。

山雨欲来风满楼,搞得东京汴梁的朝野都惊心动魄。

追查工作做得很仔细,最后到了开棺检验的地步。到这个时候,人们才佩服吕夷简的先见之明,他是知道内情的呀!

当宋仁宗哭着打开生母的棺材时,却见生母穿着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银的养护下肤色如生,没有毒杀和谋害的痕迹,可见刘太后害死李宸妃的传言是假的。宋仁宗这才下令撤去包围刘府的兵丁,并且也到刘太后灵前焚香祭拜,对刘氏族人仍然恩宠有加。而李氏族人当然就更加鸡犬升天了:李宸妃的弟弟原本是个衣食无靠的小工匠,自从被皇帝认了娘舅,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使相”,也就是荣誉宰相的位置。

那么这两个母亲和一个儿子的恩怨情仇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狸猫换太子”的蓝本。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元人的杂剧《抱妆盒》,后来几经演绎。在小说戏曲里,李宸妃生下了皇子后被生不出儿子的刘皇后调包夺走,刘皇后还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皇子,诬陷李宸妃生下了妖孽怪胎,将她打入冷宫。后来,包拯包青天审理此案,终于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然而,这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相的。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刘娥刘太后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她虽说深得宋真宗的欢心,万千宠爱在一身,但却苦于没能替宋真宗生下一个儿子。要知道,在封建体制下,“子以母贵”与“母以子贵”是相辅相成的,哪怕贵为皇后,也只有替皇帝生下太子才是最根本的靠山。问题是她却怎么也生不出儿子!

现在又该说说另一个女人,也就是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故事了。李宸妃是杭州人,杭州自古也是出美女的地方,而李宸妃最开始的身份只是刘皇后身边的一位普通宫女。有一次,宋真宗来到刘皇后宫中,一时性起,就把刘皇后的这位俏丫头给“幸”了,这事儿在古代,即使发生在百姓人家也很普通,并非现代人想像的男主人把女保姆给睡了那么严重。宋真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的这么一下,一炮成功,李氏怀上了日后的宋仁宗。孩子生下来后,刘皇后就把孩子据为己有,当作了自己生的孩子,李氏呢,因为自己地位低下也不敢有意见,默默地让在一旁。这事儿,宫里宫外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吕夷简就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所以仁宗一直以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的亲妈,史书上记载,他从小就叫刘娥为“大娘娘”,叫另一个养母杨淑妃为“小娘娘”,而没有想到宫中还另有一位地位低下却是真正的亲生娘。

真宗死的时候,仁宗才12岁,12岁的孩子当然处理不了军国大政,于是就由刘皇后——现在应该叫刘太后了——垂帘听政。年号也改成了“天圣”,天上的天,圣人的圣,把字拆解开来就是两个圣人,意思是皇帝与太后两人共同当政。当然了,由于仁宗年少,其实还是由刘太后一人当政。后来,年号又改成了“明道”,所谓的“明”也就是“日月并行”之意,也是为了强调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合法性。于是,这段太后垂帘的时间居然长达11年。

在对待李宸妃的问题上,刘太后确实是有些私心的,她命令李宸妃去给过世的真宗皇帝守陵,用隔绝亲生母子的手段,来确保自己权力地位的巩固。当然了,刘太后从本质上说还是善良的,也没有做出太过分的事情,知道内情的人也都畏惧刘太后,没有人敢对仁宗说出事情的真相。

仁宗在不知道自己生母的情况下,与刘太后感情一直很好,刘太后病重的时候,仁宗日夜守在她的病床前,直到她去世。遗憾的是,刘太后错失了一个机会,没有在最后的时刻亲口告诉仁宗他的生世之谜。于是就险些翻船,出现了前文所说的紧张一幕。

非常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方的辽国也发生了这么一桩两个老妈抢一个皇帝儿子的故事,那个故事的情节更加狗血:辽圣宗驾崩后,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拥立年仅16岁的辽兴宗即位,但问题是辽兴宗也不是她生的,而是一名叫萧耨斤的宫女所生。萧耨斤可没有李宸妃那么好弄,辽圣宗还没有咽气,她就当面辱骂萧皇后:“老娘们儿这回再也没人宠你了吧!”等到亲生儿子一当皇帝,这位亲妈就联合一些大臣推翻了养妈——也就是法定的太后,然后自己封自己做了太后。但是,辽兴宗也是从小由萧皇后抱养大的,两人感情很深,萧耨斤嫌皇帝儿子跟自己的感情还不如跟养妈亲,于是她又想着要废掉皇帝儿子立另外的儿子做皇帝,皇帝儿子终于忍无可忍,把自己的亲妈给抓了起来,打进了冷宫。

宋国和辽国的两个皇帝如果能够交流一下经验,就可以发现宋仁宗做得毕竟比较人性化,两个妈妈一视同仁,亲娘生,养妈养,生养之恩其实是一样重的。在现实生活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我们当然是碰不到的,但生母养母并存的情况,在很多家庭可能还会碰到,宋仁宗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李宸妃被追封为太后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开封城内到处都在议论刘太后的短处,其中有不少人想秋后算帐把刘太后彻底扳倒。宋仁宗出来说话了:“好了,好了,这一个多月来,大家对刘太后的事已经说得不少了,大概也说够了吧。她操劳国事20多年,难免会有许多失误,如今她已归天,我们不能只说她的短处,也应该记得她的辛劳,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大家不要再说了,还是一切向前看!”——皇帝的诏书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后世称他为仁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这么尘埃落定了,但作为一个在太后羽翼下生活了十多年的皇帝,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宋仁宗的后半生烙下深深的印记。这位皇帝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文弱的,在他的朝廷里,始终有一批强势的大臣,吕夷简、夏竦、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张方平、包拯……以至于后来文彦博甚至说出了大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名言;而在他的后宫里,他也吃不消他的郭皇后,甚至还挨过郭皇后的一记耳光。尽管郭皇后因此而被废,但他想立他所宠爱的张贵妃为皇后,却因大臣的普遍反对而只得作罢。不仅如此,他想封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这样一个虚职,也遭到群臣的猛烈攻击,而一波三折。

据说,有一天,宋仁宗上朝去,张贵妃送宋仁宗到殿门口,嘱咐说:“官家(宋人对皇帝的称呼)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宋仁宗不要忘记下诏封张尧佐为宣徽使,宋仁宗连连说:“放心!放心!”但到了朝堂上,大臣一致反对,包拯说到激动处,甚至唾沫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倒也没有一意孤行,只好收回了成命。等到宋仁宗下朝回到后宫,张贵妃迎上前来听消息,宋仁宗不耐烦地说:“宣徽使,宣徽使!你不知道朝廷里还有一个包拯在当谏官吗?”张贵妃说:“你是皇帝,出口为敕,谁敢不从?”宋仁宗这会儿就更加自觉了:“凡事必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皇帝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的!

这则故事记载于《庶斋老学丛谈》中,另一本书《清波杂志》中也有记载,由此可见,宋仁宗的文弱虽说是性格使然,但其中也颇有些自律的成分。他从小在刘娥的严格要求下,没有养成皇家子弟那种作威作福的骄横之气,却养成了好学深思,通情达理、依法办事的好脾气。正因为这样,大宋朝的文人政治制度在他手里得到了完善,文人的开明政治发挥到了极致。仁宗时代的宋朝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许多故事都取材于这个时期,包括至今仍被反复演绎的“包公戏”,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在民族记忆中的位置。

宋人周正夫曾经评价仁宗皇帝,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北窗炙?录》卷上),而著名的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也曾经在经学史课堂上说过,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可能更值得尊敬。貌似无所作为的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君主专制制度下相对理想的文人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要感激那只子虚乌有的“狸猫”。

?

?

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

宋朝

【概述】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时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宗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古。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北宋历史】

立国之初

宋太祖赵匡胤像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庙号太祖。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军队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与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这也导致地方资源狭少,最终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像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宋太祖弟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遭遇惨败。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之后宋朝在对党项的战争中也多失败,四川又爆发民变。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

太宗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步入盛世

宋真宗赵恒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最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一佞臣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真宗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结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后三次封禅。这严重损耗了民力。

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仁宗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有“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之叹的王安石英宗死后,他的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王安石预想。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了平民的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很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对于这次改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评论这次变法:“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伴随著国力的增强,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而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短暂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佑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

靖康之变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主条目:靖康之变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达了一个禁止元佑法的诏书。此即谓元佑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为海上之盟。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钦宗赵桓。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祸。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候。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尽管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无庸质疑,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无与伦比。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薰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OK,关于北宋历代皇帝列表和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共有多少代皇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