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水稻的起源及传入时间(水稻种植历史介绍)

中国水稻的起源及传入时间(水稻种植历史介绍)

很多朋友对于中国水稻的起源及传入时间(水稻种植历史介绍)和中国人一直有五谷杂粮之说,那么历史上五谷指的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海南种水稻三季怎么种
  2. 中国历史上食物的传播及影响
  3. 水稻田里工稻子比较多,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4. 中国人一直有五谷杂粮之说,那么历史上五谷指的是什么
  5. 中国原始农业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

海南种水稻三季怎么种

一季稻在清明前播种,否则二季会遇上寒露风造成空壳率高,四月底五月初移栽。二季在六月底七月初播种,一般秧龄都比较短,立秋之前移栽。三季只有海南才可以种,一般农民不会种的。

单季稻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双季稻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同理,三季稻就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三季水稻。最早在十九世纪中,台湾开始种植三季稻,并传入大陆南岭以南部分地区

中国历史上食物的传播及影响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影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影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

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因此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实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缅甸较为突出。公元14世纪初,元朝军队深入缅甸,驻防达20年之久。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旅居缅甸,给当地人的饮食生活带来很大的变革。由于这些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所以缅语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词,不少是用福建方言来拼写的,像筷子、豆腐、荔枝、油炸桧?油条等等。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日常饮食则离不开米粉、面干、豆干、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煎平锅。菲律宾人特别爱吃粽子,他们不但端午节吃,圣诞节也吃,平时还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粽子,造型依照中国古制,呈长条形,而味道则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是来自我国云南一带种植水稻的民族,马来人的某些食俗同这些先民大有关系。例如,马来人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礼仪。马来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国菜相似。马来语中称作“塔夫”的中国豆腐,在当地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地方还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传统的咖喱菜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历史悠久。历代来到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移民,向当地人提供了酿酒、制茶、制糖、榨油、水田养鱼等技术,并把中国的大豆、扁豆、绿豆、花生、豆腐、豆芽、酱油、粉丝、米粉、面条等引入印度尼西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生活。

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最大。各国语言中的“茶”和“茶叶”这两个词的发音,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中国的茶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饮食习俗,例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日本人则由于中国的茶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水稻田里工稻子比较多,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谢谢邀请,水稻田里公稻子比较多,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公稻子对于水稻来说是恶魔,公稻子是水稻成长期会遇到的生理病害,这种症状一般是从出苗期到水稻出穗之后比较常见的,在苗期一般在4-5叶之间开始出现症状,害病的稻苗黄瘦细高,是很容易就可以辨认出来的,根系发育不良,根毛也显得比较少,早期显现症状的病苗,在稻田中一般从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病株颜色淡黄,稍高,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下半节上生存有上下伸长的假根,大多数害病水稻出穗前后枯死,少数可以出穗,但不能正常结实,所以有“公稻子”之称。

枯死病株的下部叶鞘及茎秆上生粉白色霉状物,期间偶尔还散生黑紫色小点。谷粒被害时,有的变成秕粒,有的在内外颖的合缝处生一条红线。相信稻农们都不想水稻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小江把怎样更好有效地去防治公稻子出现多的方法分享给大家,防治措施——带菌种子是恶苗病侵染来源,严格实行种子消毒,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措施。

用50%溴硝醇200~250倍,浸种子3天,种子与药液比例为1∶1.2。每天搅动一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播手中。2.45%“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小包装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左右),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一浸到底,方法同上。3.10%浸种灵乳油,2毫升加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随即浸种6公斤,一浸到底,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以上是小江怎样防治公稻子的方法和经验,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防治方法,不妨留言探讨一下。

中国人一直有五谷杂粮之说,那么历史上五谷指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一,在我国古代,"五谷”是一种俗称,包括所有的粮食作物。对"五谷”的种类,各种史料说法不同:如《周书》说五谷为,稷、麦、稻、黍、菽。《楚辞》说五谷为,稻、稷、麦、豆、麻。《汉书》说五谷为,麻、稷、黍、麦、豆。其它还有三谷,六谷,九谷之说。比如《周礼注》说,三农生九谷:稷、秫、黍、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总之一句话,古人称粮食作物为谷。

对"五谷”的分析介绍,最有权威的是《齐民要术》,它根据"五谷”的生长期长短、株高矮,及抗旱灾、抗虫等特性,分为4大类,80多个品种。

二,"五谷”是一种文化

1.传说,周始祖后稷是"五谷之神”。他是农耕始祖,“树艺五谷”,被尊为农神。古人庆丰收祭祀就是祭祀农神后稷。

2."五谷"中"稷”即粟(小米),为百谷之长,帝王祭祀用谷。

3.以"五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4.五谷文化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的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基础。

中国原始农业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主要农业成就有“水稻,蚕,桔,茶,温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术,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国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头山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稻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大概3000多年前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

2.蚕:蚕丝是古代丝绸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后传入希腊和欧洲诸国。

3.柑橘、枇杷、荔枝、红杏、李子,商周时期,桔在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其他国家。

4.茶: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有培育,唐代传入日本。

5.温室栽培:一直以为是国外的技术,没想到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古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这项技术比国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制成的,使谷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国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嫁接技术:一种植物人工繁殖的技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项技术始于魏晋时期。

7.海塘工程: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文章分享结束,中国水稻的起源及传入时间(水稻种植历史介绍)和中国人一直有五谷杂粮之说,那么历史上五谷指的是什么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