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新编补天概括

故事新编补天概括

故事新编补天概括

1、故事新编补天概括?《补天》是鲁迅的作品。

2、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题名《不周山》,曾收入《呐喊》;1930年1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此篇抽去,后改为现名,收入《故事新编》。

3、题目虽改作“补天”,小说却是融合了很多原始神话传说,譬如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昆仑之火、女娲补天、方士寻仙山等。

4、故事的开头是女娲从梦中醒来,而这也印证了《补天》与弗洛伊德的渊源。

5、一段极富想象的原始场景描写后,女娲因为无聊就开始捏黏土造人。

6、和传统女娲神话的不同,就从这个“人”身上逐渐展开。

7、在鲁迅的着墨描写下,有不同的“人”相继出现,而女娲对这些“人”的态度也并不一致。

8、最初手捏的人,女娲觉得他们是“可爱的宝贝”;渐渐这些人多了,女娲就觉得他们吵闹;用紫藤甩泥而成的人,“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

9、”我不大清楚这套鲁迅全集的脚注是谁写的,它引用了一个典籍,是这样说的:“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10、故富贵者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11、”不知道鲁迅是否有“富贵者,可爱;贫贱者,讨厌”这样一一对应的考虑。

12、(当然,如果有的话,那么也可能是一种反讽)而接着出现的人,确实可以说是鲁迅讽刺的对象了。

13、他们“怪模怪样”用什么包了身子,还服食丹砂金玉;还有一些是用铁片包裹着身体,满口文绉绉的文言;另外有一位虽然不包铁片,却围着破布。

14、这人虽然不说文言,但只会做应声虫,重复女娲的话。

15、这三种人的隐喻实在太深,我只隐约觉得,这里有讲人从衣不着体,到萌生出害羞之心的意思,有讽刺文言,推行白话的含义。

16、我想,鲁迅笔下女娲补的天,其实也正是让人重新回归到人的意思。

17、但在后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人却是在冷笑、痛骂,甚至还咬女娲。

18、这时,女娲又无聊了,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

19、后面的片段,就是鲁迅在序言中所说的“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

20、”他们觉得女娲太过暴露,有违礼度。

21、按照鲁迅的说法,这些文字是从“认真陷于油滑的开端”。

22、从文章的整体结构而言,确实没有这些古衣冠的小人,其实也大可成立。

23、整篇小说共分三个篇章,第三个篇章是女娲死后的世界,也确实和小说关于“人”的内蕴探讨,产生了一些偏离。

24、以至像我这样平庸的读者,竟只觉得妙,并不知在写些什么。

25、《补天》原名《不周山》,是讲述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故事。

26、全篇分为三个章节。

27、第一章描述了女娲独自生活在瑰丽的大地上,感到无聊,便在海水里掬起泥水来玩耍,在机缘巧合之下,揉捏出长相与自己差不多的活生生的“小东西”来,这就是人类吧。

28、由于这些初生的人类非常可爱,促使女娲在长久的欢喜中不断地做出一模一样的来,直到累得腰酸背痛,于是她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抡了起来,溅起的泥水落到地上,便也成了哇哇啼哭的小东西,散布在大地的各个方向。

29、终于她累得靠在高山边上睡着了。

30、在第二章里的女娲不知睡了多久,被山崩地塌的声音惊醒,看到大海里飘过来几座山,山坳里就是自己造的那些人类,可是这些人类已经变化得女娲差点认不出来了。

31、头一拨被女娲救了的是那些学仙的术士,他们只会乞求救命但还同时不忘跟女娲要仙药,女娲被这些丑陋的人刺激得浑身起粟,只得让海里的巨鳌们把漂浮的山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

32、从这些术士口中得知共工和颛顼争帝,共工触到不周山,折断了天柱,拉着大地的绳子也不知所踪,于是山崩地裂了。

33、转头看到另外一拨穿着铠甲的人,脸上的表情却高兴又骄傲,询问之下原来是颛顼的武士,也同样是除了标榜自己代表天意却毫无拯救灾难的意思,这副可恶的嘴脸只能令女娲更加生气。

34、女娲无奈只得替这些由自己创造的、为了私利而闯下大祸的人类弥补过失,打算先把天补起来再说。

35、然而就在女娲独自忙碌着堆芦柴,寻五色石,日日夜夜不停歇地把自己累得已经眼花耳响了的时候,那些已经做了官僚的人类非但不帮忙,却跑来邪恶地站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向上看,同时还指斥女娲“裸裎淫佚”。

36、多么丑态百出面目可憎的人类官僚呀!女娲轻蔑地烧掉了他们头上的长方板——官帽,继续着补天壮举。

37、最终,世界恢复了以往的景观,然而女娲却积劳成疾再也没有了呼吸。

38、第三章在女娲劳猝而死之后,伶俐的“禁军”们看着世界平静下来以后,却赶来攫取女娲的成果了。

39、他们驻扎在女娲的肚皮上,摇身一变居然成了女娲的嫡派,名曰“女娲氏之肠”以此独占功劳。

40、最后鲁迅的笔墨还落在了那些江湖术士讨好“秦皇汉武”的求仙闹剧上,这些闹剧其实也来源于女娲所救的那个白胡子术士的以讹传讹罢了。

41、全篇文章把人类从初生时的牙牙学语、纯洁可爱到后来变化成贪生怕死、猥琐狡诈、道貌岸然甚至忘恩负义的丑态,全都一一详细刻画。

42、暗讽了当时中国社会及官场上的各色人等。

43、《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44、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45、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46、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47、文本的最后描写了庄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结局,从而揭示了这种哲学的现实悖论。

48、在现实中,生与死划然两界。

49、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