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故事

一、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二、清明节,

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四、重阳节

据传说,屈原主张德才兼备,富国强军,主张统一抗秦。

但是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被勒令离任,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亡途中,写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

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却不忍放弃祖国。

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场伟大的爱国乐章。屈原投河后,当地人立即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担心河中的鱼会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五、中秋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犯了错误,仙人把吴刚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