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珍珠港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珍珠港事件真相介绍

珍珠港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珍珠港事件真相介绍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珍珠港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珍珠港事件真相介绍,以及珍珠港事件真相大揭秘国语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珍珠港事件真相大揭秘国语
  2. 珍珠港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故事
  3. 广岛事件和珍珠港事件时间
  4. 珍珠港的秘密传说
  5. 珍珠港事件前后全解析

珍珠港事件真相大揭秘国语

珍珠港事件有一个说法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使美国参战,在明知道日军会偷袭的情况下,依然押宝日军飞机发射的鱼雷,因港里海水过浅无法上浮,从而躲过此劫。

但凭一大票美国智囊机关算尽,最后,因日本人给鱼雷做了技术改造,击垮了美太平洋舰队。真相只有一个,这是其中之一。

珍珠港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故事

事件发生后,原本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宣布加入战争,战争的局面迅速发生了逆转,德、意、日等野心勃勃的国家的末日也到来了。虽然日本偷袭成功,但是它却把自己入侵多年的成果葬送掉了。长久以来,人们觉得珍珠港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日本为什么竟然轻率地偷袭了当时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如果是称霸世界的野心驱使的话,难道日本就没有想过偷袭的后果吗?

事件发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在亚洲,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法西斯入侵的全面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在欧洲,英国、苏联等正被纳粹德国的铁蹄无情地践踏;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美国身上,拥有巨大实力的美国却没有果断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

虽然当时日本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但美国也只是不再续约《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之后,德、意、日联合为轴心国严重侵害美国利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太平洋舰队留驻在珍珠港,这实际上是对轴心国的一个警告。但轴心国特别是日本日益膨胀的野心已经无视美国的警告,当美国宣布中止美日贸易时,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决定不惜对美一战。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美国,最终,日本将袭击目标锁定在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属于位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东距美国西海岸约3800公里,西距日本约6000公里,距菲律宾约700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人们称为“太平洋的心脏”。1909年,美国开始在此建设海军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珍珠港已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军基地。日本这次袭击行动的最高指挥,是当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他提出首先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削弱美军战斗力,然后再对美国实施进攻,乘胜追击,从而赢得胜利。表面上看,这一战略似乎很合理,但是,日本真的有那样的军事实力拿下珍珠港吗?如果拿下后,整个美国真的会因受重创而一蹶不振吗?

广岛事件和珍珠港事件时间

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发生珍珠港事件,一般指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这就是广岛原子弹事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珍珠港的秘密传说

学过历史或看过电影“珍珠港”的人都知道。在1941年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策划下,日本海军成功的袭击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此次事件导致了美国的直接参战,最终为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珍珠港事件”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战争转折点,由于日本的疯狂导致战争胜利的天平最终倾向了同盟方。

珍珠港事件为什么日本能成功呢,美国的综合实力在当时远远领先于日本,如此大的实力差异竟然让日本从几千公里外突袭成功。更让人感到惊异的是美国当时早已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和至关重要的海军密码。而且据有关消息称美国的盟友英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也已经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秘码。在如此情况下日本仍能偷袭成功可谓让人震惊不已。

背后真相是,当时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都在艰苦奋战,情况不容乐观。美国由于受孤立主义和一战后相关法案限制,民众普遍不愿参战。同时美国远离战争源,其国外工业没有收到任何战争损伤。通过武器和石油出口,获利丰富。虽然美国当时获得巨大的战争红利,但当时作为极富远见的杰出政治家罗斯福却看的很清楚;如果不出兵支援抗战中的英,中,苏等国,一旦他们战败,轴心国控制了欧亚大陆,美国将无法独自抵抗已经强大的轴心国。仅靠当下的物质支援是无法解决战争的。于是罗斯福导演了一场苦肉计,使得日本偷袭珍珠港计划得以成功实现。

可以说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正是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导致美国民众最终爆发了抗战热情。从而改变了战争走向,也为接下来几十年的和平生活奠定了基础。

珍珠港事件前后全解析

珍珠港事件前的1941年上半年,当时的英国当英国只同几个较小的盟国一起作战时,战略不得不主要是防御性的。由于不可能正面攻击德国,英国战略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各种间接的方法上:经济封锁,空袭以及在欧洲被压服和归附的人民中煽起骚乱。只有当希持勒所谓的的“新秩序”在这些方法的压力下显出破裂的迹象以后,横渡海峡进行登陆才被认为是可能的,或者是明智的。当然,这些观点也只算是我的猜想。在1941年的头几个月里起草这项计划时,英国和美国的军事领袖们都没有能考虑到早日进攻欧洲大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仍然是想象中的未来事物,而英国的力量则是很不足的。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1941年6月,苏联跟德国战争的爆发使英国人摆脱了重大的直接的忧虑,但起初似乎并没有改变总的战略形势。在短时期内,英国把装备送往俄国,实际上延缓了英国军事力量的集结。俄国人早在1941年7月就私下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到10月,这已成为公开鼓动的一件事了。但英国当时还相当虚弱,日本方面的威胁又日益增大,而且英国仍然在预料苏联会崩溃,以致英国领导人对所有这些建议都充耳不闻。而且,鉴于军事力量的悬殊,一次横渡海峡的登陆似乎也只可能带来第二次敦刻尔克。

但是在美国参战以后,而且俄国的长期抗战也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英国有些军事家们仍然不愿意用他们精心节省下来的军事力量向欧洲大陆发动一次进攻。当然,这一点后来成为了盟国的全球战时关系中最微妙、最困难的因素之一。

英国之所以不愿意把全部力量孤注一掷地用在早日进攻欧洲大陆上,可以用两个原因来加以解释,一个原因是对空军的潜力估计过高。第二个原因比前一个重要得多,那就是英国人始终忘不了1915年至1918年间的残酷无比而又毫无用处的堑壕战,这个顾虑一直影响着他们是否进攻大陆决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