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由检的儿子谁是朱由检的真正继承者?

朱由检的儿子谁是朱由检的真正继承者?

大家好,朱由检的儿子谁是朱由检的真正继承者?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如果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皇帝想要自己的女儿继承皇位可能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朱由检的儿子谁是朱由检的真正继承者?和如果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皇帝想要自己的女儿继承皇位可能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2.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3. 为什么朱厚熜会即位,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
  4. 如果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皇帝想要自己的女儿继承皇位可能吗
  5. 古代朝代国号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登基十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患病,并迅速病危。延宕到正月初三,皇帝的病情已经无可挽回,于当日在京师皇宫乾清宫驾崩,年三十八岁。二月初九,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在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的辅佐下,继位称帝,成为大明新的君主-明英宗。

宣宗在十年前,即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仁宗去世时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那时候的宣宗已经是二十八岁的成熟男性了,但是膝下却只有三个公主,没有皇子,这也是成为皇帝后的宣宗心中最为忧虑的事情,因为按照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当年拟定的《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帝位传承需遵循立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如果宣宗无子的话,那么将来他驾崩后大明皇位可就要被宣宗的弟弟、仁宗的皇子们拿到手了(宣宗的同母弟越王朱瞻墉就一直没有就藩封国浙江衢州,而是呆在京师内,作为潜在的帝位备胎,维护着大明帝系在仁宗一脉传承的安全性)。

更有甚者:就在宣宗登基时,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就因为长期以来对仁宗、宣宗父子的忌恨和不满(当年成祖立储时,汉王费尽心思争夺储位,最后还是败给了当时是皇太子身份的仁宗),悍然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在封国乐安州(山东惠民)起兵作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是这也给宣宗一个大大的警告:皇储未定、国本未固,大明江山社稷始终有改弦易辙的危险。

宣宗的原配妻子:皇后胡善祥,是宣宗为皇太孙时由成祖亲自挑选指定,赐予宣宗作为太孙妃的,胡善祥和宣宗成婚后夫妻感情较为和睦,还先后为时为皇太孙的宣宗生下顺德公主、永清公主两个女儿,不能说侍夫无宠。

但是皇家子嗣,以皇子为重,胡善祥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就让宣宗后嗣无人,大统将来可就空虚了,虽然作为皇太孙(后来是皇太子)的宣宗当时还年轻,不患无子,但是胡善祥本人却压力山大,大明后继无人的问题,全压在了她的身上。

另外,宣宗幼年时,就因为外祖母彭城伯夫人(仁宗岳母、太子妃张氏之母)的缘故,和山东永城(太子妃张氏老家)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相识,并成为了青梅竹马般小儿女关系,日后孙氏几乎成为了皇太孙妃第一人选,只是因为成祖横插一了杠子,最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太孙选妃时,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而之前呼声最高的孙氏却意外落选,只得以皇太孙嫔的身份进入东宫,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与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孙妃胡善祥一起在皇宫内正式举行大婚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年初,在太孙妃胡善祥连生两个公主后,受宠的太孙嫔孙氏也为皇太孙诞育一女---常德公主。成祖在生前所见到的三个重孙辈,全都是曾孙女(此时成祖诸孙中,只有皇太孙朱瞻基诞育子嗣,还全都是女儿,其余诸孙:皇太子诸子、汉王诸子、赵王独子全部没有诞育后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即位,即明仁宗,皇太孙朱瞻基也进位一步,成为皇太子。十个月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又突然在京师去世,皇太子朱瞻基自南京火速返回,即位称帝,即明宣宗。由皇太孙而皇太子,再由皇太子而成为皇帝,宣宗在不到一年内就成为了大明江山的新主人。

登基时的宣宗已经二十八岁,虽然在成祖当年的悉心栽培下,宣宗对于朝政大事熟稔于心,治理国家也驾轻就熟,对于反叛的叔父汉王朱高煦直接就轻松拿下,但是对他来说,迟迟不能诞育皇嗣、大明国本不能确定,这件事才是最糟糕的重压,如果自己同汉成帝、唐文宗、宋仁宗、元成宗一样没有亲生子嗣承袭大统,那么将帝系就会转移到旁系宗室手中(比如越王),自己即使文治武功再出色,也将会落得一个无嗣弃世、后事凄凉的境地。

因此,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平定叔父汉王朱高煦作乱、并迫使另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俯首、缴还护卫兵力后,内部不稳定因素已经基本消除,接下来就是江山社稷后继有人的事情需要特别落实了。这以后的一年内,宣宗抱着早日诞育皇嗣的殷切希望,于后宫中旦旦而伐,期盼能够早日迎来皇子降临,从而为大明帝系大宗的延续尽到本分、皇统不至于转移至其他旁系小宗(即宣宗诸弟:郑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各支系。)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十五,在宣宗皇帝“不懈努力”了一年以后,皇宫中终于传出喜讯:和宣宗青梅竹马、同时又宠冠后宫的孙贵妃为皇帝诞育一子,这也是大明皇帝第一个皇子!喜不自禁的宣宗马上到太庙向列祖列宗汇报大明后继有人的喜讯,并在十二月皇子满月后赐其名为“祈镇”,同时厚赏立下大功的孙贵妃。这个时候,宣宗就有了废黜原配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的想法(关于朱祁镇生母之谜,历来史书中有不同记载,明实录自然是言之凿凿地记载是孝恭皇后即孙贵妃之子。而明史以及明代私人笔记则说朱祁镇是后宫普通宫人之子,宣宗喜爱孙贵妃,所以把皇子交给她抚育,以便用“母以子贵”的名义达成更换皇后的目的。这种说法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这里还是采用宣宗皇长子朱祁镇是贵妃孙氏诞育史料记载。)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经过宣宗的提前布置、安排好对胡皇后的待遇安排和家族优待条件后,皇后胡善祥主动向朝野内外宣布:“国家以皇嗣为重,今贵妃诞育皇子,大明社稷永固。我久居中宫,未能得子,心中不安。母以子为尊,请立贵妃为后,我愿退居别宫,以谦后位。”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十二,经过宣宗、胡皇后、孙贵妃之间来来往往数次的“谦让、退逊”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宣宗在当天下诏,赐皇后胡善祥“静慈法师”尊号,退居皇宫内的长安宫居住。三月初一,宣宗以谕旨诏告天下军民百姓,册立贵妃孙氏为新皇后,立当时只有四个月大的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朱祁镇是有明一代,被立为皇太子时年龄最小的储君。

而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后,大明帝系传承有序、国本稳固,其他外藩亲王(如此时尚在京师,作为皇储备胎的宣宗三弟、越王朱瞻墉)可以打消为国承嗣的念头,老老实实当藩王吧。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后宫宫人吴氏又为宣宗诞育皇次子,这下子皇位继承有了双保险,宣宗也是兴奋不已,晋封吴氏为贤妃,赐皇次子名为“祁钰”,于内宫妥为安置。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宣宗突然患病(很有可能是中风或者脑溢血),三天后即驾崩,幸好他已诞育了两个皇子,且都茁壮成长、健康平安,大明帝系不会出现因皇帝无子而导致大统转移的大事情。

根据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皇明祖训》规定:“立嗣必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不尊此训,非我子孙。”所以,皇长子朱祁镇以“嫡长子、皇太子”的身份,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扶持,于正月初九正式继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朱祁镇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

而宣宗皇次子朱祁钰则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间被祖母张太皇太后以皇帝英宗的名义晋封为郕王。因为皇帝年幼,为防不测事件,所以郕王没有出外就国,而是一直奉藩于京师,成为新的帝室备胎(之前宣宗皇帝的备胎、越王朱瞻墉在宣宗诞育两个皇子后也没有就国前往衢州,而是一直在京师居住,以防不测。现在侄子继位后,越王还是被母亲张太皇太后留在京师,不必就藩,其中内应如何众说纷纷,也许是为侄子们再承担几年的风险,也许是当久了实际上的皇储,如果出外就国难免有猜忌。反正越王一直没有前往封国衢州,直至正统四年(1439年)六月在京师去世,年三十四,没有留下子嗣。)

在《皇明祖训》的指导下,宣宗自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怎么可能驾崩后不选儿子而从其他藩王内挑选继任者(如弟弟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墡、朱瞻堈、朱瞻墺等),封建王朝的传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使宣宗无子,那也是当初早就备好了的储君人选、留居京师的三弟越王朱瞻墉来继承,不会再选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朱瞻墉无子去世,宣宗或者张太后也会从宗室子弟中选下一辈为宣宗立嗣子,或者选宣宗的同母弟(即襄王朱瞻墡)入承大统,这样才能保证帝系在仁宗一脉继续传承。不能因为日后的英宗庸碌无能、偏信权宦,引发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社稷几乎倾颓,就先入为主地设想宣宗会取消他的继位权,并转立其他藩王为嗣皇帝,这是大大的不现实。宣宗在有亲生儿子bi并立为皇太子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改立其他宗室子弟为嗣君的,这是常识。(巧合的是:宣宗的两个皇子先后都成为了皇帝,即明英宗和明代宗,有关他们的故事,许许多多的文字及影视艺术作品描绘渲染了无数次,这里就不再加以细述了。)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黑衣宰相”指的是明初在苏州妙智庵出家的僧人——道衍,原名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明朝官方称其为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这个称谓对姚广孝来说最恰当不过了,他是明初“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的僧衣)

在他的谋划和指挥下,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经过4年的死磕,成功把侄子朱允炆赶出了这个世界——朱允炆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朱棣的成功离不开姚广孝,没有姚广孝就没有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没有后来的永乐盛世!

讲真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功臣,然而,当朱棣称帝后大行封赏的时候,他拒绝了一切高官厚禄,只是接受了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国家僧侣事务)这一职务。

这就奇怪了,姚广孝到底图的什么,不为名不为利?要知道当初他是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鼓动朱棣造反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姚广孝家境不错,世代行医,饱读诗书的他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在14岁时竟出家当了和尚,法号道衍,跟着师傅席应真学习阴阳术。

姚广孝这一举动让人不解,家中不缺吃穿却出家当和尚。没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是姚广孝的偶像,老朱不是从小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才做了皇帝吗?姚广孝有样学样也要出人头地。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青灯伴孤枕,转眼33年过去了,姚广孝从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个油腻腻的大叔了。

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人到中年的姚广孝仍然一事无成,这和他要做皇帝的理想相去太远了。难道我要做一辈子和尚?

“我的理想在哪里?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我和你朱元璋差在哪里?愤懑的姚广孝质问苍天。

“30多年都没授我一个僧官,TM的老朱只给了我一件僧衣以示恩宠!读这些佛经有什么用?”姚广孝随手把一些佛经扔到了火里。

就在姚广孝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人,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有时历史很会开玩笑,你说是燕王成全了姚广孝,还是姚广孝成全了燕王呢?这和历史上的诸葛亮成全了刘备,还是刘备成全了诸葛亮一样的问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一带。姚广孝(1382年)跟随朱棣到了北平,任庆寿寺的主持。姚认定朱棣是和他一样有野心的人,所以经常出入燕王府。

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

姚广孝接近朱棣有自己的目的,他要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而朱棣正是他的代言人,他要推倒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给了姚广孝机会,朝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死了,朱元璋计划让孙子朱允炆接班,就在朱允炆羽翼未丰时,他的爷爷朱元璋也死了。21岁的朱允炆匆忙即位。

要不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朱允炆上任不久就开始了“削藩计划”,朱允炆太心急了。他要铲除一些实力强大的藩王,而燕王朱棣恰恰是强大的藩王之一。

朱棣岂肯束手就范,他拿不定主意是反还是被人砍,就在此时,姚广孝出场了,他要给朱棣勇气造反,他要用朱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姚广孝来到燕王府,刚开始小心试探朱棣的心思。朱棣也不傻,很快明白了他的来意,高手之间的交流都留有回旋的余地。

朱棣也想探探姚广孝的意思,又不便明说,于是借景生情说出了一个对子:“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姚广孝明白了他的意思,(“冰”字和“兵”字谐音,)朱棣意思是:想造反没一点兵咋办?

姚广孝随即对:“国乱民穷,王不出头谁做主”?姚广孝的意思是说,燕王你不出头谁出头啊?

既然话说开了,一个想造反,一个极力怂恿,志同道合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呢?朱棣急忙请姚广孝上座,虚心问:“民心向他,我咋办呢”?意思是说,我的侄子朱允炆必定是合法继承者。

姚广孝接口道:‘’管什么民心不民心的,我只知道天道”。朱棣一听哈哈大笑,“天道在我不在他”,行了,咱们开始准备造反吧!

姚广孝早就想好了办法,他在燕王府养了一些鹅,让鹅的叫声掩盖打造兵器声音,经过紧张的筹备,一切准备就绪。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朱棣和姚广孝在燕王府举行了“靖难”誓师,就在出发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

按照卦象来说,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当时朱棣吓得脸都变了。姚广孝却哈哈大笑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当时士兵听了群情激沸,朱棣也长舒了一口气。

靖难之役有惊无险进行了四年的死磕,最后结果文章开头也介绍了。

综上:我觉得姚广孝冒着杀头的危险怂恿朱棣造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可以说是为了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如果他有兵权绝对能够像朱元璋那样称帝。

随着时间的接触,他发现朱棣比他还要狠,他心甘情愿退出和朱棣争皇位的计划,假如朱棣像朱标和朱允炆这样的人,按照姚广孝的野心来说,他不会拒绝高官厚禄,甚至他要控制皇权。

这正应了那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姚广孝比之朱棣还是有差距的。这从以后朱棣弃之可窥一斑。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朱厚熜会即位,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

明武宗死前,病情曾反反复复。

先是在南郊祭天时,武宗突然呕血于地。

丁酉(十二月十三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盖自是不复郊矣。

由于身体状况不好,武宗还产生了召集民间神医来给自己治病的念头。只是由于杨廷和不同意,说身体好不好,关键在于调养,劝武宗安心养病,这事于是不了了之。

己巳(正月十六日),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伏惟圣体违和已踰半月,臣等犬马微诚殊切瞻恋。昨司礼监官传谕圣意,欲令臣等拟旨博访精通医药者,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况治疾之术,调摄为上,医次之。若调摄少有不节,则医药亦无速效。伏愿皇上慎重启处,勿使劳逸之失,宜调节饮膳,勿使滋味太过。

后来,武宗病情加重。当大家都以为武宗不行了,都在讨论接班人时,武宗的身体状况却突然好转了。在杨廷和等人于内阁商议新皇帝人选时,他突然闯入,要求参与讨论。

再后来,武宗的身体状况又不行了。病的不能上朝,什么事都干不了。无奈之下,很多大事就此停摆。就连科举殿试的时间也是被一拖再拖。

礼部请殿试期,得旨以二月十五日,会上不豫,乃改三月初一日,至是复改云。

但是,当大家都以为武宗这次肯定要一命呜呼时,他居然又醒过来了,直到咽气的前几天还在发号施令,以传中旨的形式,要求兵部组建威武团练营,操练精锐兵马。

庚申(三月初八日),传旨: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西官厅监督太监张忠、安边伯朱泰、平虏伯朱彬、都督朱洪、朱晖、朱周、朱琮俱提督团营教场,与威武团练营操练,人马令别辟团营教场。

最后,武宗死了。死得很突然。死的地方也很奇怪。

不是在皇宫,而是在豹房。

死得时候,据说身边只有两个司礼监太监。

武宗所谓的遗言:“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是通过他身边的太监,代传给张太后和杨廷和的。

武宗的遗言,是不是真的,不好说。

但武宗死后,朝廷公布的正式遗诏: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也就是,武宗指定朱厚熜继位的诏书,大概是张太后与朝臣商议后的结果。与武宗的本意完全无关。

那么,张太后和朝臣为什么要选朱厚熜呢?

原因其实不复杂。

因为,朱厚熜本就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明朝的继承顺序,其实很简单。与今天世界上很多还有国王的国家的君主继承顺序是大致一样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英国。

唯一的区别,只是明朝重男轻女,皇帝的女儿没有继承权。

仔细看看,现在英国国王的继承顺序是怎么排的。

虽然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是女王的亲生儿子,但除非查尔斯一家人死绝了,否则国王的位置轮不到他们。

也就是说,安德鲁与查尔斯的距离,不是查尔斯一个人,而是查尔斯一家人。

明朝的继承规则也是一样的。

首先看朱厚照,如果他有儿子,那么自然就要传给他的儿子。

然而他并没有。所以,就只能上溯到明孝宗朱祐樘,看看武宗有没有亲兄弟。

很可惜,孝宗除了武宗这么一个儿子外,就只有一个早夭的儿子。两个儿子都死了,所以明孝宗算是绝后了。

明武宗、明孝宗都绝后了,那么就只能回到明武宗的爷爷朱见深,从朱见深的儿子里面找继承人。

宪宗儿子的情况,具体见下表:

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前三个都死了,且没有儿子,那就只能看老四朱祐杬死没死,还有没有儿子。

很不幸,朱祐杬当时也死了。

很幸运,朱祐杬有儿子。就是朱厚熜。

既然老四有儿子,那很自然,他的儿子朱厚熜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所以说,朱厚熜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他原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虽然明武宗驾崩时,他和朱厚熜的六叔朱祐槟、七叔朱祐楎、九叔朱佑榰等六位叔叔都还健在。

但根据明朝的继承规则,六位叔叔的继承顺位都要后于朱厚熜。

对于朱祐槟和朱祐楎等六位王爷的不幸,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兄弟之间的出生顺序真的很关键。

如果你是老二,那你与老大的差距,就不是老大一个人,而是老大一家人。

另外,就算不按套路出牌,张太后和杨廷和不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继承规定来,最后也应该是朱厚熜继位。

理由有二。

一方面,张太后不可能同意立“载”字辈的小孩为储君,继承武宗统续。

因为如此一来,张太后就不是太后了,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她就没有实权了。她的家族利益就得不到保证了。

根据推断,武宗临死前,应该是想从堂兄弟中找一个载字辈的小孩,过继给自己,延续自己的统序。而不是选择一个堂弟,直接把自己跳过去。这才符合武宗的利益。

也正是因此,武宗死之前才专门找杨廷和商量储君问题。

但估计是死人不会说话的缘故,张太后和杨廷和在武宗死后,推翻了他的决定,没按他的意愿办。

所以就直接从“厚”字辈中挑选继承人了。

再一方面,朱厚熜的年纪小,而且家族人丁也不旺。父亲朱祐杬已经死了,有一个哥哥也早夭折了,就只有自己和一个老妈。

这种小孩子,太好控制了。

相比之下,朱祐槟和朱祐楎,都是老大不小的中年人了。哪个都不好控制。

尤其是朱祐槟,他的嫡长子朱厚烨当时二十多岁,比朱厚熜大九岁,是除了武宗外,最年长的“厚”字辈。这一家子人,难以控制,明显也不符合张太后和杨廷和的利益。

理论上说,张太后和杨廷和选武宗,一点毛病没有。他们唯一没算到的,就是别看朱厚熜年龄小,但这家伙有个性,小小年纪就让杨廷和靠边站了。就连张太后最后也没落着好处,被朱厚熜和生母蒋太后联手气死。

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张太后生前总是想控制明孝宗,不许他纳妃子。但张太后自己也只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夭折了。

当丈夫、儿子都不在了后,一个孤家寡妇也就没了靠山。

但凡张太后心态放宽,对孝宗少点约束,让孝宗多几个子嗣,她的结局也不会是历史上那样的悲催。

如果在皇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皇帝想要自己的女儿继承皇位可能吗

我国历史上共有三位女皇帝,没有一个是真正按照继承法则送上皇位的。另在唐朝中宗时期有过立皇太女的冲动,但最终受制于群臣阻碍而未成功,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想名正言顺的立女儿为储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放眼世界历史,女儿继承皇位的例子比比皆是,英国女皇如此,日本女皇也是如此。

武则天之外的两位女皇帝北魏殇帝元姑娘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并非武则天,而是北魏的元姑娘,她确实是以继承的方式成为皇帝的,但却属于政治阴谋。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皇位传承给其四岁的儿子元诩,即孝明帝。值得一提的是宣武帝执政时期废除了“子贵母死”(立太子杀生母)的陋习,所以到孝明帝即位后,其母胡充华被首尊为皇太后。当时的情况属于子弱母壮,胡太后的妹夫是宗室元叉,她本人又与大宦官刘腾关系亲近,因而逐渐通过内庭掌控了朝政。

胡太后多被评价为北魏政权的掘墓人,原因多指向她的骄奢淫侈,她将才华横溢、威望甚笃的清河王元怿逼为情人。元叉、刘腾一见胡太后掌权后如此“喜新厌旧”,遂打着帮助孝明帝元诩夺权的旗号对付胡太后,二人将元怿杀害后,又将胡太后幽禁于北宫宣光殿。但后来胡太后又利用郑俨、李神轨等发动宫廷政变,恢复了临朝听政,并诛杀了刘腾。然而此时孝明帝已经长大,他对权利的渴望也随之增加,公元527年,孝明帝密诏六镇将领尔朱荣进兵洛阳勤王,后来的“河阴之变”就是由此引发的。

胡太后本以后儿子是可以培养的,但这些密谋使她更坚信权力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公元528年正月,孝明帝妃子潘滨产下一女,此女正是元姑娘,胡太后假称潘妃生的是男孩,故而立为太子,并借此大赦天下,改年号“孝昌”为“武泰”。同年二月孝明帝暴毙,史学界多认为是胡太后毒死了自己的亲儿子,此后元姑娘便以太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这个操作主要就是因为孝明帝无子,所以胡太后以其女儿假扮男婴,是为了平稳过渡政权。在政权平稳过渡之后,胡太后又才宣布此前太子为女孩,不装了,摊牌了,废除皇位后另立了宗室皇亲元钊为帝,后追谥元姑娘为殇帝,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帝号的女皇帝。

文佳皇帝陈硕真

陈硕真并非是“继承”的皇位,她是通过农民起义而自立的皇帝。要说陈硕真也是个苦命的孩子,打小父母双亡,她与妹妹相依为命,通过打零工勉强糊口。时逢天灾,陈硕真所在的清溪县受灾严重,朝廷赈灾不力时,她偷开东家粮仓救人,自此走上了逃亡创业之路。与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她利用宗教广收教徒,力量积累的差不多了,便于永徽四年(653)十月宣布起义。起义当初他便效仿唐朝官制,建立了农民军政权,自称“文佳皇帝”。但最终因力量有限,被政府军镇压,陈硕真也被俘就义,这便是历史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女性。

“皇太女”安乐公主

皇太女在我国古代很少提及,因为我国古代由皇帝正式册封的继承人为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之类,皆为男性,而皇太女在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及就是唐中宗时的安乐公主。这位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闺女,当其出生时正逢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其母韦氏在前往房州的途中将其生下,窘迫之中,李显解衣做襁褓裹住女儿,故取名李裹儿。据载,李裹儿姿貌非凡,享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加上出生时的窘迫遭遇,李显很是疼爱这个女儿,最终将李裹儿宠过了头,做出了许多出格的事儿!

李显复为太子后,李裹儿册封为安乐郡主,并被武则天指婚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其实二人早有私情,这段婚姻中李裹儿出嫁六个月便产下一子,说明是“奉子成婚”。而武崇训的同族兄弟武延秀长得更加俊秀,光论相貌可以说与安乐郡主更加般配,所以又产生了一段私情。神龙政变之后,李显复位为帝,所以安乐郡主晋为公主,加上皇帝和韦后宠溺,这种作风问题更本不算事儿。

由于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所以安乐公主、韦后以及武三思都很排斥他,武崇训还曾唆使安乐公主请废太子。李重俊也非善类,他于景龙元年(707)发矫诏,动用羽林军杀死了武三思与武崇训。此宫廷兵变在上官婉儿向中宗急报后得以镇压,太子也兵败被杀。但此事令安乐公主“丧偶”,也就给她提供了机会明目张胆的与武延秀幽欢,中宗看在眼里并未感觉有伤风化,索性将女儿再嫁一次,成全了这对“有情人”。但据载,韦后也挺喜欢这个帅小伙,常迫令武延秀侍寝,这种有违伦理的事情也说明了安乐公主与韦后的关系相当亲近。

又请为皇太女,左仆射魏元忠谏不可,主曰:“元忠,山东木强,乌足论国事?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新唐书》

所以在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培植政治势力的同时,也早就与母亲种下政治野心。中宗复位以后,安乐公主就凭借中宗的疼爱干出越格的事情,如自拟诏书,并遮盖内容,只让父亲盖下皇帝玺印,相当于借着父亲之手,将自己的意愿当政令下达。皇太女之请也是安乐公主向父亲提出的,当时受到大臣反对而作罢,安乐公主还不禁反问武则天能当皇帝,自己为啥就不能当个皇太女?

在遭到反对后,安乐公主并未罢休,历史上中宗之死很有可能就是安乐公主下毒所为。由于中宗最爱食饼,安乐公主与母亲韦氏在向中宗进食的饼中投毒,中宗食用后就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不久后便驾崩。时为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此后韦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太后摄政,可诏书被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成了劝韦后效仿武则天。这才有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唐隆之变”,兵变中安乐公主被斩杀,皇太女美梦就此破灭。

综上所述,两位女皇帝的经历都非继承法则,北魏元姑娘乃是顶了皇太子的包,仍旧是以儿子作为继承人选;陈硕真则是自己打出的皇帝名号,与继承无关。除此之外的武则天更无继承一说,她通过政治手段上台成功,并在上台之后极力排除唐李政权的“阴影”,设东都、封嵩山,其实也是另立门户。历史上唯一一位皇太女也是如此,若非违反了继承法则,又怎么可能走到政变的地步,这些个例都未成功,说明了男子继承皇位是封建社会最普遍的法则。

古代朝代国号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古代国家命名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根据出身所在部族的名称

夏朝和商朝为代表。夏朝脱胎于原始华夏部落,夏朝是在禹治理天下的基础上建立的朝代,而“夏”本来就是部落族群的一个称谓,建立了国家机器之后,夏就成了国号。商朝原本为夏东部的一个部族——商族,商人打败夏之后,就以部族名称为国号。

二、根据建立者的原本统治区域地名或者天子给予的封地命名

比如周,周部落诞生于周地,又称周原。又比如秦,秦的祖先本是周王的车夫,因养马有功,驾车护送周王东迁,故而得到了一块封地——秦。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多数国家都是以分封的地名命名的,如郑国封地原本就在郑(陕西华县),后来护送周平王东迁之后,得到了新的封地,就是今天郑州地区,称新郑。这种命名方式在秦之前最为普遍。后来的宋朝也属于此种类型,赵匡胤本来在宋州驻军,发迹于此,故而以宋为国号。

三、根据建立者的爵位名称命名

在秦之后,不再分封天下,分封制在汉朝前期,昙花一现。但封王的传统在许多朝代还有,故而就出现朝廷只封王,不给权的情况。所以封的爵位仅仅是给了受封者社会地位和财富资源。但这些受封者往往都是皇帝同宗同族的血脉之亲,或者是手握重权的大臣,所以他们是有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得到皇位的。这些人得到皇位后,以自己当初首封的爵位为国号。比如汉王刘邦建立汉朝,魏王曹操之子曹丕代汉建魏,吴王孙权建立吴国,晋王司马昭之子篡位建立晋朝。隋朝原本应该以杨坚的封号“随国公”的随字命名,但感觉寓意不妥,故而改为“隋”。李渊继承先祖爵位唐国公,后来建立了唐朝。

四、根据尊崇的信仰或学说命名

这种代表有两个,分别是元和明。元朝本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怎么会取了“元”这个汉字呢?因为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和往届大汗不同的是,他极力推崇汉学,学习汉制。从今天来看,蒙古人学习汉文化那些年,学得真不咋地!但为了统治天下,取了传统道教学说的“大哉乾元”的元命名,况且元本来就有大、首之意,也寓意至高无上。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把国号命名为“明”更有意思。明教和摩尼教在民间有很广的群众基础,白莲教又结合了佛教、明教、摩尼教在百姓中传播“弥勒下生,明王出世”。这个明王此时就不仅仅是明教的信仰,而是集中宗教的结合体。朱元璋利用白莲教聚众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客观上形成了朱元璋军队的组成多数以信奉明王为主。所以,朱元璋干脆以“明”为国号。

清朝的国号是最说不清的,说法很多,你认为是哪种?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