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的事例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我们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的事例?车胤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3、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4、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5、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6、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7、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8、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9、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10、孙康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11、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12、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13、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14、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15、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16、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17、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18、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19、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20、匡衡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21、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22、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3、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24、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25、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26、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27、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28、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29、可是匡衡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30、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31、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32、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33、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34、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35、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6、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37、孙敬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38、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9、苏秦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40、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1、1《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狱之中仍不忘撰写著作,最终写出了旷世史书。
42、2铁人王进喜,幼年时期遭遇太多苦难,铸就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43、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无私奉献着,他大公无私,堪称后人楷模。
44、3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各种草药,很多次服药中毒,险些丧身,终于著成《本草纲目》。
45、4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46、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47、埋头苦干的人:《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狱之中仍不忘撰写著作,最终写出了旷世史书。
48、《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49、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50、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51、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是埋头苦干的人,把七沟八梁的大寨改变为平展展的层层梯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吃饭和住房问题。
52、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也是埋头苦干的带头人,为了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下到水井架,用身体搅拌泥浆,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53、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