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望和曹刿论战的赏析

春望和曹刿论战的赏析

春望和曹刿论战的赏析

1、春望和曹刿论战的赏析?曹刿论战赏析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2、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3、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4、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5、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

6、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7、这一段可分两层。

8、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9、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

10、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11、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12、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

13、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14、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15、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16、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17、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18、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19、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

20、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1、”“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

22、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

23、“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24、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25、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

26、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

27、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

28、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9、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

30、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31、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32、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33、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34、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35、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36、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37、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38、“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39、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40、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41、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42、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

43、”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

44、”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

45、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

46、”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47、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

48、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49、“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50、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51、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52、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53、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54、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55、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56、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57、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58、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59、“夫战,勇气也。

60、”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61、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

62、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63、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64、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65、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66、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67、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68、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

69、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70、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71、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72、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73、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74、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75、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76、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77、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78、春望鉴赏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79、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8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1、”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82、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83、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84、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85、“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86、“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87、“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88、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8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0、”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91、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92、“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93、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94、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95、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96、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97、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98、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9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0、”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101、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102、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103、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

104、“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105、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10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7、”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108、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109、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110、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111、“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112、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13、《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

114、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15、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116、《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117、《曹刿论战》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118、选材特点: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119、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

120、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121、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122、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123、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

124、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125、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

126、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

127、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128、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129、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130、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

131、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132、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