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1、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不是蜀国,而是魏国。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3、字嗣宗。
4、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5、竹林七贤之一。
6、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7、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8、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9、他出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
10、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
11、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下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12、阮籍在习文的同时还兼习武,其《咏怀诗》写到:"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
13、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
14、阮籍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竹林时期:正始之后,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15、当今学术界通常把竹林七贤的学术思想活动时间称为"竹林时期"。
16、哲学思想: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17、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
18、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19、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
20、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21、不是,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22、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与嵇康、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
23、阮籍门荫入仕,但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所以在司马家族取得曹魏政权后,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从而逃脱了杀身之祸,尽管官没做多大,但他也得了善终。
24、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25、阮籍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是魏国诗人。
26、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27、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28、魏国(三国时期国名)一般指曹魏,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29、阮籍不是蜀国,而是魏国人。
30、阮籍(210-2,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
31、字嗣宗。
32、小陈乡阮庄村人,阮瑀之子。
33、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34、为竹林七贤之首,与稽康齐名。
35、阮籍七岁丧父,家道清贫。
36、其家居道北,而诸阮居道南,素称南阮富,北阮贫。
37、阮籍学习不知疲倦,吃穿不慕富贵,常以孔子的徒弟颜回,闵子穹、子贡为师表,不畏贫困,刻苦求知,博览群书,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