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东坡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 锐意学习网
- 2024-03-10 11:33:19
大家好,关于苏轼与苏东坡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轼苏洵苏辙有什么关系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苏轼和黄庭坚是什么关系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年间杰出的文人,尤其是苏轼,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在北宋都达到了最高水准,可称得上是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而在当时还有“苏黄”之称,“黄”即是指黄庭坚,所以黄庭坚的文学造诣言下之意已然很明了了。
苏轼比黄庭坚年长八九岁,成名较早,后来在友人处见到黄庭坚的作品,惊为天人,甚是欣赏,所以将黄庭坚当做未谋面的仰慕的朋友。而黄庭坚曾收到过苏轼的提携,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之一,所以一生都以学生自称。并且因为与苏轼的友谊,苏轼一生坎坷,黄庭坚也跟着一生磕磕绊绊。
另外,二人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与米芾和蔡襄共称之为“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最大特点是肥扁补拙,被黄庭坚戏称为“石压蛤蟆”。(苏轼书法作品)
而黄庭坚的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笔画瘦长而多波折,被苏轼戏谑为“树梢挂蛇”。(黄庭坚书法作品)
纵观两人生平,苏轼和黄庭坚一直就是一对亦师亦友的好朋友。
李白和苏轼的区别
问:李白和苏轼的区别?
【这个问题太大,十二此文或许能解答一二,欢迎雅评】
李荣浩有首歌,歌词是: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但我觉得这个要看在什么范围内选择,如果是李白和杜甫中选择,我肯定选李白。但如果是在李白和苏轼中选择,我要选苏轼。
李白和苏轼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在诗和词的巅峰,同时也是唐代和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在后人心中,一位诗仙,一位词仙,他们都是无法企及的高度和不可逾越的存在。但相较于李白,苏轼更多了几分真实,几分烟火气。
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李白就像活在天上的神仙,普通人是很难碰到的,这多多少少便跟我们有了一点距离;而苏轼则像是和我们活在同一世界的人,走在路上,遇到的边淋雨边高歌的赶路人可能是苏轼,太阳底下敲开你的家门讨口水喝的知府大人可能是苏轼。
但他们两个身上确乎有着一些共通的点。关于李白,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个很适当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喜欢喝酒,随身就带着一把剑和一壶酒,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内心茫然,咕…咕…,且饮上两口老酒,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李白可以说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当年42岁的李白只身来到京城长安,除了空有一身才气,身无长物。虽说金鳞岂是池中物,但也需得一遇风云才能变化成龙。韩愈就曾感慨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李白也是极幸运的,不仅有机会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又是当朝秘书监贺知章一起喝酒,而且得到了贺知章的热情奖掖: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自此便有了“谪仙人”和“诗仙”的美名。此时贺知章已是84岁的老头儿。两个人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忘年交。
同时贺知章极力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而唐玄宗也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便在金銮店上召见了李白,当场让李白作诗助兴,并封李白为翰林供奉,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按理来说李白总算从一介草民成为了正式的公务员。他应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谋划,最起码应该先侍奉好自己的老大唐玄宗。但是李白并不只想当个供皇上娱乐的御用文人,他有着更高的志向。他所期待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于是他开始消极抵触,终日纵酒。面对玄宗的诏令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玄宗开始疏远他,杨国忠、高力士等权贵争相谗谤,就连《清平调》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歌颂唐玄宗杨贵妃的诗句都被他们拿来做文章,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唐玄宗信了。得罪了皇帝的下场肯定是要被贬谪或炒鱿鱼的,李白就被“赐金发还”了。
赐金发还途中,李白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就这样,小李白十一岁的杜甫成了他的迷弟,两人同游祖国大好山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于是三个人一起采仙草、访仙人、炼仙丹……三人虽各有大志,但理想相同。所以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深深担忧。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赐金放还八年后,此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一岁老者,头发已经斑白,往日的轻狂在额头留下道道深痕。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至此,一首《将进酒》不仅宣告了壮心不已的李白进入暮年,更是将唐诗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狂欢过后,杯盘狼藉,繁华落幕,只有一个垂垂老者而已。李白是何其狂傲的一个人,但期望越高,摔下来就越痛。真的能与尔同消万古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到了暮年,却一事无成,此时的李白只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们提到李白,都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想常人之不敢想,说常人之不敢说,做常人之不敢做。飘逸出世,超脱如仙。而另一方面,浪漫多少就意味着不切实际,意味着无法实现的悲剧。
纵观李白一生,曾为公主座上宾,曾与宰相同醉酒,曾叫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曾写下无数惊世名篇。但仕途坎坷之下,李白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即使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真正为天下苍生做的有多少?真真切切为黎民百姓做的又有多少?
李白的一生是“围绕自我”的一生,是不切实际的一生。纵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老来面对荀媪的一碗雕胡饭,他惭愧到三谢不能餐。
虽然都喜欢饮酒,但苏轼喝醉酒只是画画啊写写诗,不会口出狂言,得罪权贵。而且苏轼的酒量也没有李白好,用今天的话说李白的酒量属于青岛不倒他不倒,雪花不飘他不飘;而苏轼则属于三杯就倒。因此据说当时很多人想要得到苏轼的墨宝,就在他经过的路旁放上美酒,然后摆好笔墨,等他三两杯下肚,便开始提笔或画画或赋诗,反正一副墨宝是有了。
苏轼与李白最大的不同是,苏轼的一生是围绕百姓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不断与挫折磨难相抗争、相包容的一生。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李白相比,苏轼一出生可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之前,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一大批锐意求新的文化贤哲,经过艰苦探索与努力,总结历史,清除路障,已初步确定了宋代文学的基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有多少捷径可走。
童年时代的苏轼在读到《汉书·范滂传》时便立志要做一个范滂那样的人,要做一个为了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时代巨人。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离开四川,一同进京参加次年的科考。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的高度称赞,也是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苏轼一生所到之处,都极力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始终以“为百姓谋福利为己任”。赢得了百姓的热情拥戴,德泽雅韵誉满天下。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赴任凤翔府签判。自此,苏轼开了他的仕途,开始了他为百姓操劳奔波的一生。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要比李白幸运得多,但同样不幸的是,奸臣当道,仕途异常坎坷。
苏轼抵达凤翔任所,便开始开展工作,调查民生,革除弊政,极力辅佐凤翔知府宋选。习于奢华而不能安于贫贱,只想做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是当时的通病,也是天下不治的原因。苏轼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只有去除不屑之心,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天下才有可能达到大治。所以签判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苏轼竭尽所能为百姓谋福祉。
十年后的公元1071年,苏轼迁任杭州通判。一方面他情不自禁陶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西湖的美也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另一方面,他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积极解决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做到视若无睹,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拿起了手中的笔。
他痛恨那些身居高位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的官僚贵族: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面对贫苦老百姓无力购买食盐,常常吃不到盐,他和泪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关注农民贫苦,反应民生现状的诗句,后来竟然被奸佞小人拿来寻章摘句,妄加分析。借机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说到妄自尊大,谁比得了李白。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此刻正在湖州的苏轼,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尤其是李定罗列了苏轼的四大罪证,皆言该杀。最终也是李定的这篇文章让神宗大怒,下令将苏轼交御史台审问。
御史台周围遍植柏树,常年乌鸦栖息于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于是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就这样发生了。顷刻之间,拉一太守(苏轼),如驱犬鸡。八月十八日苏轼入狱,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幸得太后庇佑,又有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上书求情: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于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终审判决,苏轼被贬黄州。这一贬不要紧,这一贬直接改写了整个宋代文学史,这一贬贬出了千古词仙苏东坡。这一贬中国历史上不知多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贬,“赤壁三绝”横亘千古,睥睨中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贬谪,让苏轼清醒的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也更加洞悉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于是也结交了更多底层社会的朋友。苏轼曾说他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每与人交谈,无论亲疏,无不吐之以肺腑之言。虽然这种性格导致他一生屡遭贬谪,历尽风波。但也正是他这种心灵本质,成就了他的文品与人品,使得他与他的作品拥有永不衰退的魅力。也使得无数朋友和社会名士向他靠拢。
除了他的弟弟苏辙,还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算上陈师道、李廌则是苏门六学士。还有我们熟知的诗僧佛印,以及他的侍妾王朝云等。与李白相比,苏轼的知己朋友明显是要更多的。
人常说苏轼和苏东坡不是一个人,与其说黄州是苏轼的转折点,不如说苏东坡才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较于李白的飘逸出尘,我更欣赏苏轼的超然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日子更令我向往;相较于九天之上的太白星精,我更喜欢生活中就能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这个路人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但一定不会是天上的谪仙。
@十二读书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苏轼和苏辙的关系怎么样
哥俩好啊!
1、兄弟十朋友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想念苏辙。
公元1076年的中秋,在密州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苏辙分别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相和。
2、政见相同,志同道合
王安石变法。兄弟俩虽说都反对,但不是全盘否定。但最终都被贬官。
3、同生死、共患难,苏辙“免去官职为兄赎罪”
在乌台诗案中,哥哥被抓之后,苏辙上书宋神宗,愿意还上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过错。
最后,宋神宗对苏轼网开一面,将其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因为哥哥的关系,被贬为筠州酒监。
两兄弟、两才子、两老铁。
你看苏洵老爷子教育的这两个儿子,牛出了中国,牛向了世界!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与苏东坡谁的名声大
北宋一代,谁的名声能响过至今如雷贯耳的苏东坡?南宋孝宗皇帝曾评价他说,苏东坡忠言谠论,正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者!给予了忠贯日月的评价,就是名声显赫如王安石者,也要被他甩出几条街。
苏东坡的文学历代少有人可以比拟,论诗,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要沉醉多少诗情少年。
论词,一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把兄弟感情写得如此汪洋恣肆;一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可以将夫妻感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泪如江流。
论文章,一篇《前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把人生和世界看得如此通透,问世间又有几人?
论做人,苏东坡胸中无愁,亦无仇。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王安石推行变法后,朝廷关于变法的争议从来未曾间断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法渐渐演变成了党争。变法成了士大夫升迁的那根撬棍,皇帝支持变法,则变法派得势,皇帝反对变法,则反对派得势,许多人通过支持或反对变法而一步登天。
苏东坡虽然反对一些变法主张,但对变法中利国利民的政策还是非常支持的。他与王安石政治主张不同,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但当王安石下台后,他和王安石却成为了好朋友。他与司马光政治主张有相近的地方,但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他又上书指出个别新法不可废。他以事实作为判断变法对错、长短、优劣的标准,而不是像别人一样,在变法中通过站队来谋求政治前途。因此,苏东坡既不见容于变法一派,又不见谅于反对一派,变法派当政,他受排挤,反对派当政,他同样受打击,故一辈子颠沛流离,屡遭贬谪。
然而,在贬官的日子里,无论环境怎样恶劣,苏东坡都优游自乐,精神高蹈,比如去开荒种地,去手抄《金刚经》,去钻研烹饪等等,当然,还佳作不断,诗如泉涌。这样一个人,不让人喜欢都不行。
苏轼苏洵苏辙有什么关系
苏轼苏辙是兄弟,都是苏洵的儿子,史称三苏。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苏轼与苏东坡的关系有什么不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轼苏洵苏辙有什么关系、苏轼与苏东坡的关系有什么不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